快速連結

社造、創生的具體實踐 雲林縣台西鄉「海口放送」(下)

  • 05 Sep 2023
  • 第371期
  • 文.圖/建築專業學院 呂耀中專任助理教授
A+ A-

建築專業學院

挖掘在地DNA

《耳邊的生活日常》聲音採集工作坊
透過聆聽,喚起記憶的碎片並再一次的重組它,聲音是個人內心生活與情感以及與世界連結的方式,透過聲音藝術家的帶領,採集當下的生活軌跡,用聲音紀錄、建築起海口的記憶觀點,豐富日常感知層次,勾勒出關於海口街頭的聲音風景一隅。

《耳邊輕聲訴說》短詩書寫共創工作坊
走進台西,以文字書寫採集在地的小人物、小故事,並從這些人物與故事看見在地的自然、勞動、文化、技藝、產業等面向,紀錄海口的氣味與人情味、常民生活智慧、以及地方美學。

《耳邊的旋律》歌謠共創工作坊
在專業音樂創作者、在地音樂老師的引領下,與在地的孩子們,一起共同創作新地方歌謠。相信透過唱歌,慢慢流失的語言及文化會流傳下來。

《聽說那片雲彩風景》色彩採集工作坊
色彩工作坊帶領大家運用色票紀錄下台西風景,想知道這片風景的遊客,就能透過這些紀錄找尋,看見更多樣貌的台西。


色彩為在地不可分割的DNA

展現地方的風土景觀

景觀設計以展現景觀空間的自明性為目標,透過多元的創作方式,展現景觀空間的自明性,團隊對於蚵殼材料進行試驗,並運用在景觀工程之中,除了以露骨材的施工法,加入碾碎不同粒徑的材料,更透過蚵殼、蛤蠣殼、濱海植物、舊建材再利用,詮釋海口獨特的地景風景。 

中山路沿線都是住宅與商店建築,缺乏居民休憩空間,因此透過頹屋改造,創造街屋中的綠意,提供居民休閒使用。透過頹屋空間的盤點與清理,置入可食地景、園藝治療、藝術體驗、文化走讀、藝文展演等主題,讓頹屋成為老街的公共空間。

設計考量無障礙友善環境的需求,除了在動線規劃上滿足無障礙之外,設施的高度、使用亦考量行動不便者的需求。原有建物進行結構檢測、局部補強作業,強化既有空間通透功能,在行走及視覺動線上具開闊感。保留現有建材質感,結合基地微氣候與光影條件,使空間氛圍隨著大自然變化與在地生活共感呼應。

社區裡總有許多臥虎藏龍的長青族群,透過田野訪談尋找地方達人,藉由藝術家的引導,結合達人的專才,藉由工作坊的帶領共同創作藝術裝置,重新賦予頹屋空間新生命。


蛤蠣殼座椅與空間環境成果。

小結

真正的地方創生必須以經濟民主為動力,引導生產關係與所有權結構的重建,協助社區資源找到自我投注的理由,才能在經濟與社會領域中啟蒙與實踐公民意識及權力。在活力社區中,採以「合作聯盟」、「共享經濟」理念及實踐模式,地區永續經營才有穩定生存的機會,持續將利潤轉化為實踐社區共生經濟的正向資本。社區經濟建設可依托在合作型聯盟組織的身上,共同撐起資源在地循環的經濟生態。做為一種商業模式,合作型聯盟組織為社區預留控制權力、民主參與以及創新服務,以共生主義(mutualism)為基礎的資源共享與循環,有助於代替企業與市場的外部干預。

本計畫透過專業團隊協力輔助機制,將原有地方知識經濟進行轉化、提升,融合地方既有內涵,加強地方居民認同自身家鄉特色價值;街區店家活化與環境整備工作,改善過去負面形象;啟動商圈店家的組織與運轉,增加地方經濟產值面的效益,以合作經濟模式進行地區型策略聯盟多元經營。

希冀日後能與中央與地方相關創生計畫銜接與合作,持續擾動地方組織、學校、企業團體等橫向、多向串連合作機制的經驗默契等建構。地域品牌及資源整合整備建構與推廣,提升外部遊客、參訪團參訪機率,從外部給予的肯定與支持,讓社區開始意識到家鄉在環境、生態、人文、產業等各方面能量是值得探討後續另類的街區振興創新實踐。


計畫結束後,在地青年社群持續推動社區活化,組成海豐島團隊。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逢甲大豐收  6專利2未來科技外加1金1銀1銅佳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