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中心
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6月14日在人言大樓B1分鹿演座及風之廊舉辦全校「2023人文科技跨域創新實踐競賽」總決賽。本次競賽目的在於強調以人文關懷為出發點,讓學生結合質性調查、數據分析和科技創新的能力,思考並解決當前社會問題。前三年因疫情影響採線上舉辦,今年回歸實體競賽,讓同學們能透過作品模型展示與評審互動問答,培養學生實際參賽經驗。
本次競賽共有31組團隊參與,11組入圍決賽。決賽作品主要聚焦於環境永續和能源再利用等議題,同學們對於兼顧經濟成長和社會包容性的永續發展有深刻體悟,思考其中之間的平衡,並提出相應的改善方案,最後評選出6組獲獎團隊,分別為:特等獎-社會觀察家「企業社會影響力健檢:文本大數據分析」、一等獎-華麗轉身「浪浪新生 環境再生」、二等獎-Food Chainz「Food Chainz」、三等獎-樹懶小隊「澎!湖牌了」、評審特別獎-Travel in Pingtung「Under Protection」、最佳人氣獎-不是吃塑的「Reuse Bag」。
特等獎獲獎團隊與評審蕭堯仁老師。
最佳評審獎獲獎團隊與評審劉明機老師。
本屆獲獎團隊涉及社會服務、環境保護、企業永續等多個領域,展現人文與科技融合的獨特創意。由中文系的顏家羚、陳憶晏,以及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的呂語晞等三位同學共同組成的「社會觀察家」團隊榮獲特等獎,同學們結合應用大數據與文本分析,設計相關APP,協助企業進行社會影響力健檢,促使企業持續深耕ESG(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公司治理 Governance)的發展模式,落實社會責任、環境保護以及提升治理能力。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國際企業管理全英語學士學位學程陳香蓉、郭芝妤、江昀庭等三位的作品「Under Protection」榮獲評審特別獎,該團隊以社會安全的議題作為切入點,真正做到關懷隱藏在社會中的弱勢族群,透過程式追蹤定位以及即時通報功能,讓家暴被害者得到更及時的保護,讓被害者能夠隨時掌握自身安全,減少家暴犯罪率,以創意方式考量社會安全網的架設問題,並提出具體可行方案,期盼未來能夠推廣家暴預防辦法,落實與社會企業及政府機關合作,持續推動完善的社會安全網架設,為社會盡一份心力。
此次總決賽評審團邀請本校工程與科學學院蕭堯仁老師、資訊電機學院蔡國裕老師、建築專業學院謝銘峯老師、人文社會學院陳玉苹老師、資訊電機學院劉明機老師等5位擔任,依其專業領域為入圍作品提供具體建議與指導。評審團表示,所有團隊皆落實CDIO精神,發現社會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透過APP及產品設計等方式,關注並解決核心族群所面臨的問題,團隊從生活細節入手,將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問題作為主題,並且提出具體可行方案。
現場評審問答。
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五年來持續努力,透過結合校內外資源,獲得聯發科技支持,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資訊社會推廣協會攜手合作,透過辦理培訓工作坊,聚焦作品關注議題,以競賽形式為本校學生提供一個展現創新能力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平台,此次競賽順利舉辦,更凸顯了逢甲大學對於培養學生人文科技素養的重視,致力於提供融合學術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能夠以獨特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並積極鼓勵參與競賽之學生團隊,在本次競賽後優化作品,進而持續參與「2023智在家鄉-聯發科技數位社會創新競賽」、「全國大學校院數位人文大數據學生競賽」等校外大型競賽,再創佳績,爭取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