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連結

逢甲大學 營建與防災中心簡介

  • 05 Oct 2023
  • 第372期
  • 逢甲大學 營建與防災中心 簡介
A+ A-

建設學院

氣候變遷對地球及其生態系統、經濟和社會具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有生態系統變化、海平面上升、冰融水流失、農業生產模式的改變、人類健康的影響(過熱或過冷或身心健康)等各項問題,在台灣的我們當然無法置身事外,再加上台灣本身地質、地形及降雨等環境條件變化劇烈的因素下,使得我國同時暴露在地震、颱洪及坡地等自然災害之土地面積高達73%,高居世界第一(世界銀行,2005)。由於臺灣已進入複合型災害的年代,單一降雨往往如連鎖效應般帶動其他災害的產生,造成我國各項經建成果及生態環境帶來重大打擊和破壞。

有鑑於此,逢甲大學於民國88年於建設學院成立「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期望結合校內土木、水利、水土保持及都市計畫、空間資訊、土地管理、智慧科技等多領域人才,積極投入國土防災與生態保育之相關研發及建教工作,期以學研並進的模式下,增進人民福祉,為國土安全貢獻心力。

連惠邦特聘教授於民國91年接下中心主任一職,帶領研究團隊分工協作,戮力前行,同時逐步擴大規模,中心目前已集結超過六十位優秀研究人員共同參與,博士級與碩士級的人才佔中心的比例已高達54%。近年來,因應趨勢需求,中心致力發展項目分為「智慧防災」、「智慧營建」及「韌性國土」等三大領域:

一、智慧防災領域

在智慧防災部分,本中心導入了物聯網(IOT)監測(圖一)、UAV地形變化監測、大規模崩塌監測及風險評估、水文水理模擬分析、土砂模擬分析、災害預警等相關技術,協助於災害發生前的各項災害監測及模擬分析,期能在災害發生前即時掌握各項資訊,達到事先預防,並將可能發生的損害降到最低,例如本中心整合上述資訊與技術能力在一個空間管理平台當中,發展出多元遙測及資訊整合平台(110-114年水利署計畫),將乾旱預警、農業水資源調度、揚塵、水庫水質及土砂災害的資訊整合其中,達到數位集水區之預警與管理之目的;另外在智慧防災管理部分,以本中心112年承接的「台中市政府強韌臺灣計畫」為例,本中心協助臺中市政府辦理兵棋推演及各項災害演習,於災時協助災害應變中心開設及研析預測災情,並於平時辦理各區防災教育宣導、防災專員及防災士培訓等各項教育訓練,進而培訓出堅實而廣大的防災人員。


圖一:水利物聯網(IOT)監測。

二、智慧營建領域

除了發展防災技術仍然是不夠的,平時的基礎建設乃是重中之重,本中心致力發展智慧化物聯網(AIOT)、大數據分析、建築資訊模(BIM)、預鑄工法、及時環境變化監控設備、綠色能源與環境整合等各項技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中心在微水利發電方面,利用小河流、溪流或其他低流量、低水頭的水源之特性,與外單位「恆水創電」一起聯手,共同為台灣社會打造出一些低碳且對環境影響也相對較小的水資源多次利用之永續生態循環系統(圖二)。


圖二:微水利發電。

 

三、韌性國土領域

除了營建與防災技術的研發之外,本中心積極發展韌性國土(Resilient Territory)的領域技術,這個領域主要著重於建立一個能適應和迅速恢復自然或人為災害的社會、經濟和環境體系,這包含了社會韌性、環境韌性與整合(跨域)治理等多面向議題,進而產生有應對各種挑戰和衝擊的社會體制。本中心已在都市更新、在地文化推廣與教育、專業圖文出版、揚塵防治、生態景觀規劃與設計等方面已有初步成果,例如本中心配合教育部推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計畫」,聚焦在中區的地方創生議題,著重在地連結、人才培育、國際連結等面向及各項議題(圖三)。 如前所述,本中心一直以來秉持「以專業回饋社會期待」的初衷,從未改變。成立20餘年來,業績遍布全台,產官學計畫委辦單位涵括範圍上至交通部、內政部、文化部、農業部、國科會等中央行政機關,下至各縣市政府局處總計約70個單位;在民營公司及學術機構方面,亦有超過80個相關單位委託辦理。在未來本中心也會全力發展智慧化的AVR技術、5G通訊技術、智慧資源管理與淨零碳排查核等各項技術,為國家社會之永續建設貢獻出綿薄的心力。


圖三:臺中市文化城中城地方創生計畫-生活故事院。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逢甲大豐收  6專利2未來科技外加1金1銀1銅佳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