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我國針對重大災害或地區發展提出諸多專案性計畫,已大幅改善水道水患風險與易淹水地區洪氾課題。流域整體規劃將透過氣候變遷壓力測試釐清流域外水水道與內水造成土地洪氾風險區位,並審視相關既有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如何持續改善水道防洪設施功能與提升國土承洪調適能力。規劃以流域為整體考量,整合治理方向與管理調適策略,以因應未來環境情勢變化。
濁水溪流域整體願景圖。
以氣候變遷風險情境作為流域防洪能力之壓力測試,釐清風險區位,導入風險管理概念,研提氣候變遷調適作為,同時亦考量棲地環境保育、水岸風貌、水文化、水歷史及自然地景營造,以提升水岸環境品質,打造「韌性承洪,水漾環境」為目標願景。
調適規劃跳脫以往以水道治理為主與傳統灰色工程河川治理思維,將打造國土韌性承洪觀念,並以管理治理並重模式,承襲NbS (Nature-Based Solutions)理念,以融合自然為本的治水思維,將生態系服務功能納入整體考量,營造水、自然與人相互之平衡關係。原則以水道風險、土地洪氾風險、藍綠網絡保育及水岸縫合為規劃主軸,導入民眾參與,將流域上、中、下游扣合國土與海岸空間規劃,並以跨域合作連結水道治理、海岸管理、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在地滯洪、結合水文化、建構水岸縫合、國土綠網合作、藍綠帶網絡保育等措施。目標由下而上改善國土與社會面對風險之能力與因應氣候變遷風險之調適作為,並符合社會大眾對水的想像、對水的期望以及與水的關係。
濁水溪流域分區及重要點位分布圖。
濁水溪流域整體改善調適規劃以流域為整體考量,整合治理方向與管理調適策略,以因應未來環境情勢變化,並跳脫以往以水道治理為主;並導入由下而上之民眾參與,進一步形塑水文化與提升地方產業,產生水利產業之附加價值。
濁水溪流域整體改善調適規劃將流域依高程、集水區範圍、人文風情等條件,劃分為高山原鄉(上游)、丘陵湍流(中游)、平原溪埔(下游)以及河口海岸(河口)等區域,完整蒐集流域各類基本資料後,據以分析重要課題,主要包括水道風險,如治理計畫標準不無限增加,水道將面臨之風險挑戰為何,如何在既有防洪功能設施基礎上,強化調適應變能力;而土地洪氾風險包括國土空間規劃、土地利用和洪氾災害潛勢之間的競合,構思如何將防洪理念落實於空間規劃之中,以提升總體土地耐災能力。另流域藍綠網絡生態保育課題評析,則透過蒐集與彙整既有生態相關資料,分析流域生物多樣性熱點及關注物種之棲地環境是否有待改善之處,以及水域與陸域棲地是否完整串連,或流域防洪相關設施如何透過改善來降低對生態之衝擊等相關課題。而針對水岸縫合課題,則盤點流域水岸環境、文化、產業融合之契機與空間,透過對話、美學設計、專業評估及文化產業融合,打造共榮共生共好之水岸環境。
辦理平台研商之架構流程。
並導入民眾參與機制辦理小平台溝通交流工作坊,透過多元辦理形式,如:公民咖啡館、樹下開講、特色工作坊、標竿學習等,與在地居民、NGO團體、重要利害關係人共同討論流域重要課題。最終由河川局大平台進行各項課題確認及控管達成共識,以提出四大課題之評析、改善調適目標及願景。
再將依據課題研擬對應之對策、措施及分工建議,透過平台會議研商聚焦對策及措施之適宜性,廣納地方社群及對應之公部門意見及建議,回饋調整改善與調適規劃。 期待由下而上改善國土與社會面對風險之能力與因應氣候變遷風險之調適作為,並符合社會大眾對水的想像及與水的關係,最終達到「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韌性承洪、水漾環境」之願景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