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課程是全人教育課程,提供學生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知識交流,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良好的中外文閱讀習慣與思辯表達能力,使學生能自我探索、開拓眼界,成為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現代公民。為深化通識教育,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正展開漸進式變革,期盼能厚實大學的人文根基,使學生親近人文底蘊的知識學習。
通識教育中心112學年度通識課程發展規畫說明會現場。
人文經典、國際視野、科學新知、永續發展等四大領域
通識教育中心將規劃具有主題性的課程組合,提供人文、藝術、社會、科學等經典知識內容,使學生於課程學習中,能自我省思、及思考日常生活所經歷的問題,培養學生社會實踐的能力。通識課程分為四大領域主題:以「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面對人類終極課題;以「人文藝術與社會經典教育」,啟蒙跨域探索潛能;以「世界格局與歷史地理視野」,開展國際現象觀察;以「科技知識原理與趨勢浪潮」,奠基科學脈絡認識。這些主題涵蓋人文與科學知識的交流、經典閱讀、學習邏輯思考與溝通表達的能力、拓展國際視野,並回應當前全球重視的永續發展之相關課題。
通識教育課程變革
在通識選修課程方面,將設計符合四大主題面向的課程組合,並尊重教師教學所長,保持課程內容設計彈性,使通識選修課程既能聚焦主題,課程內容又兼具開放與多元性。在通識必修課程方面,將規劃「科學與人文的對話」及「現代公民與社會實踐」兩門核心素養課程。 「人文」是所有知識建立的基礎,「科學」則是人類進步的推手。當人類社會因「科學」發展而演化,人文關懷勢將變得更為重要。「科學與人文的對話」課程是基於「人文」關懷,思考「科學」發展對社會帶來的影響、以及想像人類未來發展的理想,讓同學瞭解「人文」與「科學」兩者共融的重要性。 考量民主社會中現代公民所彰顯的民主、人權、平等、自由等根本良善理念,以及政府與人民間之合理行為與權利義務關係,規劃「現代公民與社會實踐」課程,使學生能以公民意識與社會實踐理念為基礎,奠基學生倫理道德與法治精神,學習辨別資訊的真偽,提升學生國際視野,進而重視永續發展課題以面對社會實務,使學生具備團隊合作與解決真實問題之社會實踐核心素養能力。
通識教育中心112學年度通識課程發展規畫說明會,戴盛柏執行長說明
培育新世紀優秀人才
通識教育課程將融入經典知識的學習,舉凡經典書籍、電影、藝術、音樂等知識內容與形式,以厚實學生的人文底蘊。如何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經典,使學生能自發主動的投入精力認識經典,將是通識教育中心努力的目標。從認識人文科學經典開始,開展四大主題通識課程,再強化通識教育中心與各專業院系的協作,以學生自主學習、專題製作等課程教學模式,共同規劃與開設多元豐富的課程模組,以滿足學生學習的差異化需求。 通識教育中心將以三年為一期持續深化通識課程,為使「核心」通識與「專業」院系相輔相成,將重組、簡化、強化「通識教育課程委員會」,使通識教育中心成為課程發展平台,以強化與院系間的課程設計協作性;並籌組「通識教育諮詢委員會」,邀請校內外學者專家就通識教育的發展提出指導與建言,以更加提升逢甲大學的通識教育品質。其他相關配套措施則包含落實課程評鑑、安排重量級通識講座、舉辦教師教學分享等,以協助教師一同精進,齊力深化通識教育課程,實踐以學生為主體之大學教育理念,培育新世紀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