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文教學中心於111年12月16日於分鹿演座,舉辦第六屆逢甲人物故事徵文/影像比賽公開決審會議。本屆比賽文字組共有97件作品投稿,參賽人數共452人,其中10件晉級決審、影像組共50件作品投稿,參賽人數共246人。
台北市逢甲大學校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暨逢甲人月刊總編輯賴文堂學長,在開幕致詞時指出,本校的校友企業涵蓋各行各業,透過校友人物採訪,不僅能讓學弟妹知道校友會,開展視野,拓展人際脈絡,有助於日後的求職競爭。同時他也強調,校友打拚的歷程、心境心態的轉折,透過學長姐的故事分享,有生動的題材才能寫出深刻的故事。
為此,各地校友會共襄盛舉,本次競賽主辦單位包括:台北市逢甲大學校友文教基金會、逢甲人月刊、廖英鳴文教基金會、台中市校友會、逢甲大學金融保險系友總會、逢甲大學會計系系友總會、台北校友金融聯誼會、北區國貿系友會、北區EMBA聯誼會、逢甲大學校友總會。
校友會組織龐大 是學弟妹堅實的後援
為了進一步強化學弟妹與校友的連結,徵文比賽的文字組還增設了指定採訪名單,包括:東東芋圓專賣店東正勝董事長、東山棧甕缸雞粘為鈞董事長、方圓(吃茶三千)王國良董事長、紙箱王黃芳亮總經理、塔拉朵冰淇淋沈柏欣創辦人。學長姐特別撥空接待到訪的學弟妹,不僅歷數工作上的經歷,也悉心指導職場上的心法,透過生命故事的分享,也是逢甲人之間,寶貴的生命經驗傳承。
為了鼓勵在校生與學長姊的聯繫,特別規畫指定採訪加碼獎金,凡是採訪上述校友企業,得獎者獎金將另行加碼。除此之外,包括三點一刻、飯友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等校友企業,另行贊助豐富的禮品,藉以致贈評審與貴賓、並提供與會者抽獎,也都顯示校友企業回饋母校、提攜後進的熱忱。
楊士霆校聯長致詞時表示,校友會組織的龐大,因此呼籲學弟妹在求職等方面都可向校友會求助,不要空想,而是要付諸行動,這樣才能在成功的道路更邁進一步。
抓住讀者的好奇 以細膩的描寫賦予生命力
本次決審會議有幸邀請到陳玉華、繁運隆、林楷倫三位評審。陳玉華資深財經人物記者,曾任《壹週刊》副總編輯,現任鑫傳國際多媒體科技集團/新媒體總監。繁運隆為前中央書局營運長,曾擔任廣播電台節目企劃、主持人,並曾策劃台中文學季等多項大型文化活動。林楷倫為新銳人氣作家,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小說首獎、台中文學獎小說首獎等大獎。
校園競賽同時兼具教學的功能。因此,本次活動結合文字敘述、口語表達兩部分,邀請入圍者上台介紹自己的作品3分鐘,藉此爭取評審的加分。
三位評審一致表示,本屆入圍的參賽作品,採訪的對象多元,讓大家看見了校友發展的多元以及跨領域的成功。尤其是〈由銀保人變成法律人的坎坷人生──採訪逢甲學長張敦達律師〉,從題目便彰顯出生命轉折的故事性,再加上逢甲並無法律系,更加激起讀者的興趣,如能順著讀者的好奇,解釋轉折的契機、經歷的考驗,逐步鋪展,將會是一篇血肉俱豐的佳構。
三位評審皆強調採訪作品的細節。繁運隆老師表示,大多數的參賽作品都只是沿著表面的路走下去,但實際上,一篇作品需要採訪者鑽進「洞」裡挖掘,並透過形象側寫等變化,才會讓整篇作品更有趣、更吸引人。陳玉華老師則以自身在媒體工作的經驗,指出大部分參賽者的情節鋪設很好,但缺乏了細節的刻畫,忽略了細節才是勝負的關鍵。
決審會議大合照。
林楷倫老師對作品的「連結性」則有自己的一套見解。他認為企業創業的過程,也要連結到受訪者本身,讓人物的形象、故事的鋪陳,有更緊密的連結。他認為,在記錄寫作的同時,也應該有所反思,融入自己的理解與詮釋。林楷倫老師同時建議,可以從歷史大環境等時代背景、或是小人物的視角為切入點,這樣才能帶出時代的縱深,讓人物更立體。
〈闖出框架──我走我自己的路〉與〈佛像雕刻師〉用曲折人生說故事
經過兩輪投票,最終徵文比賽文字組由〈闖出框架──我走我自己的路〉以校友崔紘瑋輟學創業的曲折人生打動評審奪得首獎,描寫學長從國際科技管理學院、先轉系到運輸物流系,之後又毅然決然投入餐飲業。本篇尤其受到評審陳玉華的青睞。她表示,這一篇採訪對於想要創業的人非常受用,而且令她感動的是採訪當中持續強調的「主動性」,她非常贊同「懂得問也是一項必須的技能」這句話。
而影像組則由〈佛像雕刻師〉奪冠。〈佛像雕刻師〉記錄了校友黃映蒲佛像雕刻的職業,黃映蒲突破了傳統的佛像雕刻,首創「快樂如來」的形象,是臺灣宗教文創的先行者。除了介紹學長的成就,也探究傳統行業所面臨到的種種問題,反映出傳統行業的辛酸與沒落。文字、影像組的首獎作品,都體現出逢甲人勇於提突破框架的衝勁。
評審會後,邀請台北市逢甲大學校友會會長張財源作為閉幕嘉賓。張會長對於回到校園並看到參賽者優秀的作品深表欣慰,認為人生和徵文比賽主題,都是「與時間拔河」。張會長以幽默的口才感慨,時間一晃,頭髮也越變越少了。鼓勵同學對於人生百態要慢慢體會,同時表示,自己從決審會議中,學到了應抓住觀眾想要「看什麼」的道理。第六屆逢甲人物故事徵文與影像比賽,就在歡樂的笑聲中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