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連結

工科院 機電六十 育才濟濟

A+ A-

機械工程在整體經濟的演進過程中,有如巨輪轉動之舵手,為現代科技發揮「能」的奔放。逢甲大學為配合我國工業發展之人才需求,於1964年成立機械工程學系,積極培養機械工程專才。1970年設置夜間部,提供半工半讀青年求學的機會。1975年配合僑務委員會設置海外青年訓練班機械科,招收海外僑生。1982年成立研究所碩士班,展開工程教育與研究之坦途。2001年因應國際機械學術的發展趨勢,乃正名為機械與電腦輔助工程學系,並於2002年協同航空工程學系設置機械與航空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培育高階工程研究專業菁英。2008年系所合一改制機械與電腦輔助工程學系機械工程碩士班,2023年本系擁有三位講座教授、一位特聘教授、四位教授、六位副教授與四位助理教授的堅強師資陣容,建構一貫完整的高等教育學術體系。

師生共創研究亮點。

本系的畢業系友已逾萬人,在各行各業的表現卓著,有多位學長榮膺逢甲大學傑出校友之殊榮。約在1980年代系友們從南中北地區的班級聯誼,至相互聯繫成地區性系友活動,乃於1985正式成立逢甲大學機械系友總會,在歷任會長的努力經營及系友間的熱心參與,使系友會會務順利的推展。機械系南區系友會張恆菖學長於2015年當選第11屆會長,在2017年推動改制為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逢甲大學機電系南區系友會,每三個月固定舉辦柴山登山、二二六六團体演出等等活動,2022年12月由第12屆(法制化第2屆)余春財會長交接給第13屆(法制化第3屆)黃家和會長,承先啟後的傳承精神讓逢情相傳。

1985年當時的機械系林欽裕主任與吳進源老師等師長系友為感念創系主任楊學周教務長熱心教學及一生奉獻系所,乃籌畫成立基金會,作為培訓師資與添購教學設備之用,並幫助在校學生於求學過程中獲得較好的照顧。經過系友們不辭辛苦南北奔波,終於募足資金,正式核准設立財團法人楊學周機械基金會。基金會希望能持續不斷地幫助在學學生,鏈結學術界與產業界,讓學有專精的師生和系友可以貢獻一己所能回饋社會。基金會在歷任董事長出錢出力與董事們任勞任怨的付出下已38個年頭了,第20屆高雄市逢甲校友會黃明太會長榮任第11及12屆董事長,期間黃會長個人捐助獎學金及藉由所屬旗下集團企業和勤精機(股)公司透過產學合作方式,捐贈上百萬元籌購教學設備,推動會務運作不遺餘力。2022年基金會第13屆曾正堂常務董事積極努力取得模具產業高階製造升級轉型計畫,邱俊榮董事長、沈定杰常務董事協辦112年度小型企業人力提升計畫系列課程,將提撥經費認養本系電腦教室相關軟硬體設備,強化教學能量。2023年初黃會長再度慨然表示未來卸下基金會董事長職務後,會依產學合作模式再捐助壹佰萬元,支持基金會各項會務工作。

機械與電腦輔助工程學系的發展重點首在建立學術特色,而掌握社會進步的脈動、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有效運用有限資源的能力,方為建立學術特色的不二法門,其中整合現有各種資源並加以利用,更是重大的課題。近年來全球邁進工業4.0、智慧製造、AI人工智慧等先端科技領域,本系整合校內外資源,在全體教職員工生的共同努力下,依序於2015年設置智能化模具設計與成型中心及智慧機械廊道、2019年成立RA企業連網應用實驗室、2021年建立數位轉型中心、2022年設置精密多軸加工設備實驗室,以及2023年即將完成積層製造技術發展中心,提供設備完善的教學與實驗場域。 2022年因應半導體高科技產業的人力需要,本系調整大學部分課程,開設光電磁物理學與電子學,適時提升專題實作執行內涵,納入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強化學生與產業界的連結,規劃多型態職場實習活動,如夏季學期專業實習、學期專業實習、學年專業實習與碩士班專業實習等課程。2023年推動碩學合一、產學接軌的3+2預研生行動方案,在時間和經濟的雙重加值下,以5學年完成學碩士學位的同時,亦將獲得高薪的就業保證。

產學攜手人才培育。

本系採取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方式,使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訓練學生實作、團隊合作及整合能力。另積極與產業界相互合作,進行多元人才培育,學生的理論與實務並重,成為產業極其重視的系統整合工程菁英,逢甲大學機械與電腦輔助工程學系是青年學子衷心嚮往之系所誠屬實至名歸。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逢甲大豐收  6專利2未來科技外加1金1銀1銅佳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