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語文教學遭遇兩項重大挑戰。其一,在資訊豐沛、傳播快速的環境裡,學生習於輕、巧的閱聽習慣和表達方式,不僅弱化其系統性的知識吸收能力,也不利於敘事能力的提升。其二,隨著人工智慧的應用日趨普及,AI寫作工具能夠根據用戶的需求和設定,快速生成文案。本校國語文教育中心透過多項教學設計,力求協助學習者提升其難由AI工具取代的能力。
分級授課 因材施教
為了依據學生不同的語文能力,精準規劃適合的教學模式,本校國語文教學依據學生入學國文學測成績進行能力分級,以「頂標拔尖、中段深化、底標加強」為軸進行因材施教,力圖達成表達應用、美感品味、人文關懷之學習宗旨。對於頂標學生,深化議題的思辨、靈活創意的表達;對於中段學生,加強人文精神,訓練雅正的行文;對於底標學生,先求能明白清楚的說明,再求其簡潔流暢。
第二屆「各言爾志」新生盃辯論總決賽,參賽隊伍雙方選手質詢。
活化經典 接軌現代
在國語文教材的選擇和教學上,將人文經典接軌現代社會,以古今、中西之經典為鑑,透過現代性之詮釋,思辨當代議題。譬如透過《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介紹重耳在出亡過程中歷經患難後的生命變化,讓學生理解生命的遭遇實為塑造個人成長的養分;以現代科幻小說《潘渡娜》探討人造人的倫理議題,回應人工智慧的時代的新課題;以西方經典《薛西佛斯的神話》,思考勞動與存在的價值。
人文經典的學習價值在於,它們能夠引領學子跨越時空,突破文化差異,深入到人性、社會、歷史等層面,體現人類智慧和思考的深廣度。透過人文經典的教授,能夠啟迪學生對於語言、文學和寫作的認識和體驗,有助於豐富同學們的語言、詞彙,提升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第四屆「各言爾志」新生盃辯論總決賽,貴賓、評審及選手們大合照。
引發共鳴 說得動人
當國語文教學致力從閱讀理解、敘述表達兩方面提升語文素養——透過經典的閱讀、現代性的理解,薰陶理性的思辨和感性的共鳴,語文教學於是呼應人文學科的核心精神,從中習得如何有品味、有溫度的表達,不僅「說得清楚」,更能「說得動人」。
入理入情的言談,才能沁入人心、引發共鳴,語文能力實為職場競爭的軟實力。相較之下,AI生成的文本和對話缺乏真正的情感和創造性,所以無法完全替代人類的敘事能力。尤其面對精確性高、更具創作力的內容時,AI難以創作生動活潑、有創意的文章內容。
校友支持 結合競賽
為了精進本校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由台北市逢甲大學校友文教基金會、逢甲人月刊發起,並號召各地校友會支持國語文教學中心,辦理人物採訪寫作競賽、新生辯論賽等活動,從中激勵學弟妹厚植書寫敘事、口語表達的能力。
迄今已辦理六屆「與時間拔河──逢甲人物故事徵文╱影像競賽」活動,以「逢甲人」為主體,挖掘校友的生命故事。透過「逢甲月刊」牽線,在校學生得以訪問校友企業,在採訪和書寫過程中,鍛鍊口語表達與故事書寫的能力。來自學長姐的熱情款待和無私分享,也讓競賽過程增添世代提攜與經驗傳承的人情味。
至於「各言爾志──新生盃辯論賽」活動則邁入第四屆,鼓勵大學新鮮人於入學之初,透過參與辯論比賽,站上講台闡述對議題看法、質詢對方觀點、回應隊友提問,從中習得書面議論和口語辯論的結合,以及隊友之間的互助。在辯論過程裡出現新生語音顫抖、說話結巴的場景,但是評審和選手們都深信:每一回上台經驗的積累,都是蛻變能量的蓄積。
言文行遠 知行合一
誠如台北市逢甲大學校友文教基金會賴文堂執行長所言:「學生的天賦有別,應該給予多元啟發」。採訪編輯和辯論競賽均注重團隊合作,符合校友會傳遞的精神——強調每個人都能在組織中貢獻專長。
好的表達能力是暢行世界的通行證!所謂「言文行遠」,在重視跨領域溝通與合作的現代社會,正確而周延的理解、有效而精準的表達,將影響專業發揮和協作能量,故語文仍是個人軟實力的重要環節。本校國語文教學中心依循此一信念,在分級課堂和多元活動參與的過程中,持續提供優質和前瞻的國語文教育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