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管理是近30年國際間疾呼的大面向議題,從聯合國1989年提出「國際防災十年」、1994年的「橫濱策略」、2005年「兵庫行動綱領」,一直到最近的2015年「仙台減災綱領」,這些議題期待以國家的具體施政帶動全球的災害風險管控,進以達到強化人類抗災韌性與全球永續發展的「憧憬」。
為何說是「憧憬」呢?我們通常以「合理、具體、可行」三要素來檢視所提處理問題方法的可行性,理者不外乎道理與事理,是事件的因素,是普偏的法則、規範或已有的標準,在符合邏輯與文化價值下,很容易成立。「合理」成立後如何建立不抽象、不籠統、細節明確的「具體」,以致跟隨其後可以實行、行得通的「可行」能夠成立,則是前述國際災害因應策略難以具體評估成效的原因。
災情應變情資儀表板
就災害而言,我國災害防救法明列了天然與人為的22種災害,並非全然皆可事前「具體」化的標的,諸如寒害、生物病原災害、動植物疫災等,災害防救工作的難度自此可見一斑。因此,人類的命運如何在天地的變動下走出「可持續發展」,仍然是待解的議題。科學存在的價值在於「具體」化合理下的事物表徵,並帶動處理事件行為上的「可行」。因此,在國際對災害管理的高度重視下,如何讓災害的資訊「具體」並提出「可行」的策略與改變民眾行為模式的方法,也是逢甲大學在科學研究之外社會責任的一環。
「智慧防災」是國家施政重要的一環,重點在於既有資訊的整合與前瞻科技的發展,逢甲大學在李秉乾校長與建設學院陳昶憲前院長的帶領下,組織了逢甲大學災害防救協力團隊,長期協助臺中市政府災害防救工作事務,並引領市民重新認識防災。在既有資訊整合的部分,陳前院長爭取科技部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資源,以建設學院師資量能為基礎,協助臺中市政府打造了專屬的災害情資網(圖1),將市府建立的防救災制度,整合院內師資的災害分析模擬技術,以資訊平台為基礎,運用最新科技,在最短時間內有效提供市府最新的災害情資分析;此外,「臺中市災害情資網」的應用亦領先於全臺、在大學社會責任的基礎之上,對臺中市轄內有意願參與災防工作公私協力的大型企業,無償提供客製化服務,建置專屬災防應變情資平台,以為我國未來全面推動「企業防災」與「公私協力」的基石。
「智慧防災」前瞻科技發展的部分,人工智慧的發展不容忽視,水利系師資在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上,已經開發了「河川及排水水位辨識」技術,未來欲獲知河川或排水是否達警戒水位進而封橋、封路,可藉由既有建置之CCTV經由電腦自動辨識進而預警,無須派員涉險現場勘查;此項技術亦可針對災害潛勢區塊即設CCTV、無須歷史滿水位影像紀錄,利用影像生成技術自我模型訓練,大大降低監控設備建置、維護及校正成本。此項技術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認可,目前大規模崩坍、落石、土石流、淹水皆在持續開發中,且朝正向成功方面靠近,未來技術成熟後,將再整併由成功大學開發的國產即時淹水模擬技術,結合數理科學運算成果與人工智慧科技,提供政府、企業甚至民眾更為精確、淺顯易懂的環境災害變動資訊。
颱風、豪雨事件即時監視平台
科學數理模型分析,是水利系培育國家水利人才的重中之重,災害管理人員常言「風險」,但事實上能將風險具體量化為數字的,還端賴於各類災害專業人員的數理分析,以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而言,不外乎克服「水太多、水太少、水太髒」衍生的議題。以水太少為例,2021年全臺都面臨了乾旱限水窘境,即便2016年12月的經濟部水利署105年全國水論壇,做成了「研提水資源風險管理計畫並據以施行」短期行動方案結論,但就結果論而言,2021的乾旱仍警醒著我們「缺水風險」表述能力仍有進步空間。而無須未來水文推論的既有水資源風險變化描述,水利系已有物理分析模型可以提供水庫淤積趨勢下的供水風險,而如再運用中央氣象局可就各月份未來三個月的氣候專業預報,即可提早於9月分判斷是否應對雨季來臨前的供水操作,進行早期預警,進而提前進入限水應變,避免「災難」程度的缺水發生於雨季來臨前。
當然,對於一般民眾而言,現階段要讓民眾能夠理解前述的災害情資,仍有相當程度的困難,但「行為改變」的教育,仍然有大學的著墨空間,特別是疏散避難環節。災害防救法自2000年頒布以來,疏散避難一直是公部門對民眾端的重點操作項目,特別是疏散避難的末端-「避難收容處所的開設」,往往在經歷災害後成為重點檢討項目,對曾經參與避難收容民眾而言,長年一成不便的制式演練也讓民眾漸入無感之境。陳前院長帶領的逢甲大學災害防救協力團隊,自2017年開始與日本防災士會交流以來,也從日本方獲得了相當多的啟發,包含防災可以是趣味的、體驗的、思考的;在經過3年的醞釀,水利系師資取得了「輕便紙床」、「簡易隔間」等多項避難收容處所人到收容道具發明專利(圖4),並陸續在多次的陳展下,讓國人看到了防災的不一樣;在各界的邀請下,近兩年這些道具變成了民眾的防災教育啟蒙教材(圖5),陸續亦衍生出了多套體驗教材與教具,基於公益的教育資源最大化考量,相關教程亦嘗試著轉為社群媒體(圖6),供民眾參閱或相關機關團體無償轉播。 是的,誠如您所看到的,防災可以不一樣,水利系也在嘗試著不一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