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中的我們,若遇空氣品質不佳便難免有微詞,發聲要政府關注、檢討政策。然而,同樣的空氣品質卻能贏得來自蒙古的學生之羨慕,而原因之一是因為台灣的森林多,市區多處與本校亦綠樹成蔭。學生的積極與熱情,適逢本校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協助蒙古首都呼蘭巴特的植樹計畫便這樣開始了。
蒙古學生種樹
種樹的活動最早是透過蒙古OYU這個非營利組織提出的,這個組織的原名是Responsible Future,另有英文名Oyuredy,取自 ‘Are you ready?’ 的諧音,是蒙古年輕人熟知並樂於參與的組織,在蒙古有特定的影響力,一般透過提案並實行計劃,「百萬植樹計畫」就是其中之一。我們願意支持這個計畫主要有幾項原因:
明確的量化目標:此計畫設定了「百萬植樹計畫」的短期目標,以及「1000萬顆樹」等長期目標,並估算出必要的開支以及能達到的成效、社會影響。計畫中預估了種植雲杉1000棵樹所需要的成本,並含水利灌溉系統所需、運輸及其他開支,並逐年檢視、修訂。訂定明確的目標之後,除了邀請蒙古政府和國際組織加入此提案,也邀請高中、大學畢業生每年參與種樹,力求「樹木日」獲得官方認定、達成。此外,也鼓勵企業參與計畫,並在社交媒體上發起「一樹一追蹤」行動,以明確的行動告知社會大眾計劃進行的進度。在募資部分,除了個人、企業募款,他們也將設計T-shirt展開義賣活動,也同時喚起年輕人對於空氣汙染、植樹綠化的重視,讓大家了解此議題在台灣、在蒙古、在全球的情況,更喚起大眾的問題意識、關注、身體力行參與。
積極明快地的行動:受到疫情影響,在蒙古當地的年輕人的計畫也被打斷。在人口僅為台灣七分之一的蒙古,疫情在今年度四月份達到高峰,使得首都反反覆覆地封城,至今日日仍有上百名確診案例。蒙古學生Indira在母國有一群夥伴原計畫要到中學推廣環境汙染的教育、要在首都拍攝嚴重的空汙情況,因為數度封城無法執行。然而,在政府一旦宣布解封之後,這群年輕人馬上展開行動,在既定地點展開種樹的計畫。Indira在2021年6月底返國,7月份便開始植樹,達到預定1000顆的目標。之後在蒙古的年輕人不定期觀察所種植的樹木,並做觀察與紀錄。在台灣的蒙古學生則透過課程、活動、社群媒體等管道宣導植樹的重要性。
多元管道宣傳:這個計畫是由一群年輕人在台灣、蒙古兩地合力進行的。在蒙古,除了利用活動、會議的方式讓政府單位注意,更藉由社群媒體的管道,喚起年輕人對於環境變遷議題的重視。至今此種樹計畫已獲得公眾關注(包括在社群媒體、電視、新聞之相關報導)。在台灣,本校學生Indira透過「蒙古台灣教育中心」與蒙古的年輕人直播視訊,除了分享本校學習、生活點滴,也宣傳本植樹計畫。此外,她在社會創新學院的FB上也定期刊出有關空氣汙染、綠樹的資訊,其中一文指出「58%的臺灣被林地覆蓋,因此我們到處能看到樹木。據統計,就綠地佔陸地總面積的百分比而言,臺灣是挪威的兩倍,幾乎是英國的五倍。」
她對此議題有相當全面的視野,同時也採取具體的行動試圖改變,本校的支持也正是大學社會責任最佳的展現。我們更期待有朝一日、有機會拜訪蒙古首都呼蘭巴特時,能親眼目睹綠樹成蔭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