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連結

第五屆逢甲人物故事徵文╱影像比賽 持續側寫逢甲人身影 防疫 心,需要更親近

  • 05 Feb 2022
  • 第352期
  • 文/中文系劉愷璇同學.攝影/國語文中心
A+ A-

國語文教學中心於110年12月17日在本校分鹿演座,舉辦第五屆逢甲人物故事徵文與影像比賽文字組公開決審會議暨影像組頒獎典禮。本屆比賽分為文字組、影像組,文字組共有91件作品投稿,參賽人數共403人;影像組共66件作品投稿,參賽人數共309人。

本屆競賽以「防疫,心,需要更親近」為宣傳主題,強調在疫情緊繃期間,雖然必須保持社交距離,但是心的距離更應該拉近。因此,本校學長姐鼎力支持逢甲人物故事徵文╱影像比賽,讓逢甲人手攜手,強化在校生與畢業學長姐的連結,共同挺過疫情。本次競賽主辦單位包括﹕台北市逢甲大學校友文教基金會、逢甲人月刊、逢甲大學台北校友金融聯誼會鍾智文理事長、廖英鳴文教基金會、EMBA北區聯誼會、逢甲大學校友總會、高雄市逢甲歡喜人協會。

本次決審會議邀請書法家及南投縣文化局林榮森局長、知名作家張經宏、以及本校知名作家劉梓潔老師,擔任評審。當天出席嘉賓包括逢甲大學王葳教務長、台北市逢甲大學校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暨逢甲人月刊賴文堂總編輯、台北逢甲大學校友會周純堂會長、逢甲人月刊張國竑副總編輯、台中市逢甲大學校友會林富傢監事長、台中市校友會柯閔鐘副理事長、逢甲大學中文系余美玲主任。 

故事與報導結合 從故事背後找到文字的感性

在公開評審之前,邀請參賽者上台介紹自己的作品2分鐘,藉此爭取評審加分,同時也鍛鍊學生簡報製作、口語表達的能力。隨後由林榮森局長擔任評審主席,在張經宏、劉梓潔老師的點評後,共同投票表決出最終獲獎的作品。林榮森局長強調,報導文學有別於一般新聞,標題吸引力固然重要,但如何達到言之有味的「耐讀」,就必須考量腳色的營造、情境的鋪陳,讓資訊的理性與文學的感性融合,才能超越一般的新聞報導,使讀者的感受多了一分滋味。

劉梓潔老師則特別指出,如果能從個別的殊像,一窺時代的剪影,就能超越個案的的侷限。本屆有幾篇投稿者,以店家為出發點,闡述香港移民的困境,不僅是介紹一間家店,更是帶出了移民的群像,其雄心與關懷的胸襟值得嘉許。但在寫人物故事的同時,要從生活中找到動人的情節,卻也不能破碎散亂,很考驗寫作者的功力。

最終,由航太二甲的馬忠漢及外文二甲田中深久共同撰寫的〈為來往的旅人帶來家的溫度,逢甲巷道中的老宅餐酒店(蟲洞)〉獲得三位評審的一致肯定,脫穎而出成為此屆比賽文字組首獎。

 王葳致贈評審感謝狀

在疫情的防護圈中 努力觀照更多人

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徵文╱影像比賽的參賽同學,都努力跨出舒適圈,在疫情期間,努力觀照更多人,或者跨院系合作組隊、或者採訪在台的異鄉人、或者以遊學的經驗為題材。

文字組首獎,由航太二甲的馬忠漢(臺)及外文二甲田中深久(日)共同合作,採訪逢甲巷道中的老宅餐酒店〈蟲洞〉。二獎〈飛嚐‧非常〉則由會計二丙的邵志威(臺)、財金二丙的鄭景熙(臺)及企管二乙?口貴哉(日)等合作,描述在台港人的移民群像。三獎則是採訪本校的布吉納法索外籍生韋正。至於影像組首獎,則以本校學生遊學經驗為題材,流露出行萬里路的雄心。

台北市逢甲大學校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暨逢甲人月刊總編輯賴文堂學長表示,辦理逢甲人物故事競賽的目的,一者鍛鍊學弟妹的表達能力,二者則是強化在校生與畢業生的連結,透過採訪,接觸企業,開拓眼界。待下屆辦理,希望疫情趨緩,將透過綿密的校友網絡,邀請更多事業有成的學長姐接受學弟妹採訪,直接傳授打拼的歷練,為在校學弟妹儲備能量,跨出校門就能飛得又遠又高。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逢甲大豐收  6專利2未來科技外加1金1銀1銅佳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