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連結

走讀 (四之三) 清水鰲峰山地景人文史蹟 與 大肚王國

  • 05 Dec 2021
  • 第350期
  • 文.圖/陳韋佐(合經63 EMBA92)
A+ A-

文化園區大門口往東是筆直的神社「正參道」,一旁設立著拍瀑拉族生活文化圖說展示走廊,史前遺址包括營埔遺址、南勢坑遺址、牛?頭遺址、安和遺址。拍瀑拉族大肚王國(未知~1732年),荷蘭人稱米達赫王國(Kingdom of Middag),為一個在臺灣中部由臺灣原住民的拍瀑拉族與巴布薩族、巴則海族(巴宰族)、洪雅族、道卡斯族所建立的跨部落聯盟。大肚王國歷經荷治時期、明鄭年代,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全部瓦解。

荷治時期,1644年荷兵遠征北臺灣未臣服的原住民,戰勝後南下打通陸路,遭遇拍瀑拉族的強烈反擊而未成功。翌年再度進攻,摧毀了13座反荷部落。1645年4月荷蘭人召開南部的地方會議,雙方訂定條約,大肚王國表示臣服,喪失不少權力。直到1662年荷蘭人離開臺灣為止,大肚王國都維持半獨立狀態。大肚王國不肯接受基督教,只讓歐洲人通過領土而不准他們定居,也無荷語的翻譯員。大肚王國在1645年左右所統轄的範圍主要是大肚溪流域,大約是大甲溪北岸的臺中市后里之南至大肚溪流域。

明鄭年代,1661年鄭成功領兵渡海攻打荷蘭東印度公司軍隊,取得台灣統治權,當時大肚王國頑強抵抗鄭軍,導致鄭成功等人認為他們受到荷蘭的煽動。由於鄭軍當時尚未攻下安平,就已缺糧,因此下令往北屯墾,就地取糧或種植,因此與大肚王國諸社發生激烈衝突,此次衝突,鄭軍將領楊祖陣亡,一鎮之兵(約五百人)「無一生還者」。後來鄭軍再派出將領黃安,以埋伏之計襲殺大肚社頭目。鄭成功趕走荷蘭人之後,為了反清之需要,實施「兵農合一」政策,派遣鄭軍分赴各地屯墾,侵害到原住民族的活動空間,導致鄭氏政權和大肚王國數次武裝衝突。其中1670年大肚王國轄下的沙轆社抵抗鄭氏侵略,遭鄭氏政權將領劉國軒強力進攻,屠殺至僅剩六人,幾乎滅族,史稱沙轆社之役。

清治時期,雍正九年(1731年)清朝官吏對原住民指派勞役過多,引起原住民群起反抗,發生大甲西社番亂(大甲西社抗清事件),清軍利用岸裡社「以番制番」,翌年被鎮壓下來,各族人陸續逃離原居地,遷往南投縣北部之埔里一帶,大肚王國翌年亦告瓦解。

沙鹿區洛泉里新生街番地拍瀑拉沙轆社祖廟普善寺

根據十七世紀荷蘭統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文獻資料,清水隆起海岸平原有四大平埔拍瀑拉族聚落社群,由北而南包括牛罵(今清水)、沙轆(今沙鹿)、水裡(今龍井)與大肚(今大肚)等四社,均源於中部地區跨部落「大肚王國」。其中「沙轆社」遺址經發現就在現今臺中市沙鹿區洛泉里新生街番地所在,目前台灣大道七段上沙鹿高工校地以前是沙轆社祖廟的舊址。民國41年(1952年) 仕紳李卿雲先生創設沙鹿高工,於整治校地時,挖掘出數百具男女遺骨及「番王印」一枚,證實這裡曾經是拍瀑拉族沙轆社的聚落。沙轆社被稱做「迴馬社」,後又被改成「遷善社」有其歷史背景。在沙鹿區四平街123號的玉皇殿旁普濟寺,南面牆上有一方「遷善社示禁碑」,清光緒12年(1886年)所立,從碑文中可探知當時原民平埔族人與漢人雜處,兩族之間的習俗不同常發生衝突,事端不斷。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逢甲大豐收  6專利2未來科技外加1金1銀1銅佳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