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2021年7月,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都傳出了大新聞。現實世界中,美洲的美國、亞洲的中國與歐洲的德國,都傳出了洪災造成家毀人亡的事件。虛擬世界中,臉書創辦人祖克柏說要讓公司由社交平台變「元宇宙(Metaverse)公司」。這兩大新聞有甚麼交集嗎?能源是也。前者是化石能源大量使用造成「氣候變遷」的結果;後者是沒有電力供應就沒有網路,屬於能源安全課題。為了解決氣候變遷問題,「2050淨零碳排」(即碳排放量與減碳排放量,相互抵消成零排放量;Net zero emissions)已成為國際共識,目前超過130個國家呼應了。我國政府在今年也成立跨部會的「淨零排放路徑專案工作組」,採取能源減碳、製程減碳、交通減碳、負碳技術(植物造林、碳捕捉)四大工作方向。在「能源減碳」工作項目中,許多國家都投入永續綠色能源之開發與使用。其實,我國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目前均依照第8次全國科技會議(2009)、全國能源會議(2015)、第28次科技顧問會議(2018)與行政院六大產業推動計畫(2020)的結論,陸續執行「節能減碳政策」,推廣使用綠色能源即為其中的一環。教育則為成功推廣新概念/行動的關鍵作法。
二、教育部推動大學端的潔淨能源人才培育計畫
教育部負責各級學校的能源技術教育,並自2010年起陸續推動綠色能源技術教育計畫,目前已執行各有主題的三期工作。表1列出2010-2022年教育部能源科技人才培育計畫中各大學執行方案的名稱,我校逢甲大學即負責生質能源教育。 (表1)
表 1 2010-2022逢甲參與大學計畫名稱docx
三、逢甲大學參與的生質能源人才培育計畫
生質能源(biomass energy, bioenergy)是屬於世界上再生能源使用量占比為第四的綠色能源,它具有下列特色。(1)是淨零碳排的綠色能源,(2)在循環經濟扮演重要角色,(3)具環境保護且產生能源的一石兩鳥效益,(4)液態或氣態生質能可直接當運輸車輛燃料;(5)跨領域專業技術鏈比較長,以及(6)產業鏈長,可創造較多的就業機會。
由表1可知,我國的生質能源技術之高階人才培育是由逢甲大學擔綱,負責單位是本校綠能科技及生技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教師與設備資源則來自本校以及中部地區6個大學(夥伴學校)。此應該歸功於本校、科技部與經濟部能源局,自1998年起且陸續支助經費建構了綠能師資團隊、氫烷氣技術(HyMeTek)、氫烷氣模廠、移動型諧能發電站以及國際網絡平台的國際氫能協會台灣分會、亞洲生質氫能聯盟(Asia Bio-HyLinks)和亞太經合會先進生質氫能技術研究中心https://apec-acabt.org/)。
這些能源人才培育計畫的主要成果,包含開設通識與專業課程與能源領域相關證照課程、設立能源相關專業學程、成立特色實驗室、舉辦創意實作競賽與學生暑期科技研習營、國際夏日學院(summer school)、培訓K-12種子教師、開設「磨課師(MOOCs)」課程(https://www.openedu.tw/course.jsp?id=554)、參加澳門MIIE 2015國際發明展獲得銀獎與特別獎(綠色諧能教具百寶箱)、設置生質能源教育巡迴列車至高中職校推廣、建置能源科技課程模組與區域能源社群網絡、開設能源科技專業技術訓練課程與服務學習課程、籌組服務團、舉辦國際研討會(圖1)、推展與維護常設性能源體驗實踐基地「生質能源魔法園區」。該「生質能魔法園區」設於逢甲校園(圖2),已是台中地區中小學著名的能源體驗場,有四個展示系統: (1)諧能展示場域、(2)綠能創客基地(含手作坊及體驗室)、(3)零碳排綠色氫加氣站以及(4)風力發電系統展示場域(含有機體驗農場)。
圖1 在逢甲大學舉辦綠色諧能國際研討會
四、結語
教育是百年樹人之工作,能源人才之培育亦須長期規劃,教育部自2010年起已經執行三期潔淨能源人才培育專案計畫。逢甲大學綠能科技中心也藉著豐富的師資以及特色資源,結合中部地區數所大學執行生質能源技術人才之培育工作,成效顯著;磨課師、模組課程以及生質能魔法園區等多項成果,也可繼續供我校以及中部地區中小學師生教學、體驗與推廣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