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著與逢甲大學朝夕為伴的大肚山台地,西側地區是否存在遠古人類生活場域,如同座落於臺中市西屯區「惠來遺址與西大墩遺址」,讓我們以走讀方式慢慢瞭解她。位在清水鰲峰山的牛罵頭史前文化遺址到底帶給現代人什麼樣訊息,為何平埔族群曾經在西岸平原上生根,讓沙鹿、清水一帶曾為「大肚王國」大本營。相當有趣的史實,以一步一腳印方式帶您走一回,讓您更加認識臺灣史。
鰲峰山位處大肚山北麓,「清水」在其山腳,因有清水斷層經過而冒出天然湧泉,今大街路和清水街口仍可見湧泉口。所在位置稱「埤仔口」,因清水斷層線上之靈泉清澈可鑑而得名為靈泉,日治大正九年(1920年),遂將舊地名「牛?頭」改名為「清水」。昭和四年(1929年)日本當局在埤仔口泉水源頭處設立自來水廠,供應清水地區的民生用水,成為清水現代化重要的一步。放流的泉水,不但是婦女們洗衣的重要水源,也成為她們交換訊息的最佳場所。牛罵頭是來自平埔族語,漢人大量移入前原為平埔族群拍瀑拉族牛罵頭社聚居地。大街路是清代清水第一街,日治時期仍是熱鬧的主要街道。
文化園區大門口以牛罵頭文化層出土的紅、褐色陶器之雕塑代表文化意象
紫雲巖(觀音亭)在大街路上,創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主祀觀世音菩薩。廟方保存有清同治三年(1864年)「慈庇兵戎」的古匾,此匾與戴潮春事件有關。戴潮春事件是台灣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也是時間最久者,自同治元年(1862年)起事至同治三年(1864年)平定。事件起因乃官府鎮壓天地會(又名八卦會)所致,影響範圍北至大甲,南至嘉義,遍佈整個台灣中部。清廷平定戴潮春事件後,數個臺中海線廟宇皆獲贈匾額,以誌紀念,紫雲巖也在其列。
紫雲巖正殿後方花園假山上立著一座清乾隆卅四年(1769年)古碑,文字記載「特調臺灣北路理番分府加五級紀錄五次記大功二次沈 為…發感恩社民番業佃秀水?…勒石遵諭」;另一座是明治卅九年(1906年) 的堤防重修紀念碑,文字記載「牛?頭觀音廟後堤防復舊碑記…牛?頭區街長蔡敏南立」。
早期漢人移民以來自閩、粵為主,從三山國王廟的立祀可知是早期客家人墾殖清水最佳見證。三山國王廟香爐上鐫刻著「調元宮」,已有兩百多年歷史。開基福德祠是街上最早的土地公廟,廟宇屋脊的雙龍抱元寶剪黏,象徵廣納四海財源,最受在地生意人喜愛與膜拜。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日治時期原為「清水神社」,昭和十二年(1937年) 11月23日神社鎮座。二戰後國民政府廢止神社,在1950年代成為陸軍砲兵飛彈部隊營區,直到1997年7月軍方裁併營區將土地還給臺中縣政府,2002年文化局將牛罵頭遺址指定為縣定古蹟,後將此區列為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從大街路登上當地人稱為「神社崎」的288階「後參道」,即可達文化園區大門口。途中經過「清水街震災紀念碑」,記錄昭和十年(1935年) 4月21日台中墩仔腳大地震的悲慘故事。當年台灣中部芮氏7.1規模的大地震,震央位於今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水庫及關刀山一帶,又名「關刀山大地震」。當時大地震讓清水街災情慘重,屋毀人傷亡,共有326名居民罹難,立碑以悼念亡者。震災紀念碑的基座較舊應該是當年原物,基座上方矗立的大理石碑柱則較新,是後來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