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逢甲大學「流浪漂泊的白馬」音樂劇在國家歌劇院小劇場及戶外劇場以雙向舞台光雕形式公演,該劇被國家歌劇院秋冬檔精選為推薦的四檔展演之一。逢甲大學沒有專業藝術系所,怎麼做到這種專業水準的演出呢?
105年起,通識中心鄭圓圓(月妹)老師規劃「逢甲大學音樂舞台生命劇場」,每年持續創作一部全新原創音樂劇,集結相關領域的師資與課程群組成跨領域教學團隊,建構了完整的科技藝術教學環境。「流浪漂泊的白馬」整合了20門正式課程、工作坊與微學分,邀請校內外近30位專業教師、藝術家與產業科技公司合作教學,共有700名學生參與課程,最後有300位學生參加國家歌劇院的演出,展現出逢甲大學師生的能量。
110年4月,逢甲大學在圖書館一樓設立了「游翰堂-漢字文化中心」,敦聘書法名家蕭世瓊教授策畫相關課程及展覽,結合書法、篆刻、水墨、茶藝、陶藝等領域,做為漢字文化推動的基地,不僅提供完備的書寫工具讓同學自在書寫、舉辦漢字文化相關主題的展覽,也提供藝術課程教學之用,打造一個開放舒適的空間,成為逢甲大學最有人文藝術氣息的空間。
逢甲大學以工商立校,大工學院系統、大商學院系統外,只有一個很小的人文社會學院。人社院中只有中文系、外文系,和文化與社會創新研究所,全校欠缺藝術設計相關科系。
通識教育中心兩位駐校藝術師,得獎導演李建成以及國際知名聲樂家詹美慧,每年均邀請多位國內外音樂家、電影工作者,來校舉辦藝術表演或電影欣賞活動。鄭圓圓、蕭世瓊、程代勒(前師大美術系主任)、劉仲倫(大開劇團團長)等教授相繼應聘逢甲後,我們的陣容更為堅強,學生的成果令人驚艷,名師真的能出高徒,有大師護持,逢甲同學的藝術才情大放異彩。
劉仲倫老師「戲劇應用專題」課程:社會議題的鏡面劇場,透過演出討論社會議題
眾所週知,藝術薰陶對全人教育相當重要,任何科系的學生都不能沒有藝術素養。通識中心每年舉辦20至32場藝術活動、辦理200場通識沙龍,加上藝術類課程,以及校園情境教育,都是希望提昇同學藝術素養。然而,如可更有效整合資源,推動全校藝術教育,就成為改變校園氛圍很重要的任務。109學年度學校正式推動創新學制,專業課程之外,同學可以選擇第二主修及輔修模組課程,自由組成自己的修課地圖。為了提供學生跨領域的專業學習,人文社會學院在原有通識教育藝術類課程的基礎下,開設「藝術設計輔修」課程,讓學生在原有主修的專業課程外,藉由系統化、模組化的輔修課程得到豐富的藝術涵養。
舉凡電影、音樂、戲劇、書法、篆刻、水墨、繪畫、美學、數位藝術等領域都聘有專精師資,而藝術設計輔修課程將以書畫藝術、表演藝術、舞台藝術、戲劇藝術等內容為主,輔以平面設計、燈光音效、色彩理論、營運管理等知能。李開復表示,「人工智慧時代來臨,人文領域愈來愈有趣了。」科技越發達越需要人文藝術來帶動心靈提升,以及品味涵養,也期望逢甲同學能透過藝術設計的薰陶,具備高質感的文化素養,開展本校藝文光采。
藝術是本能,品味是薰陶,藉助「藝術設計輔修」課程,滋潤了生命、豐富了學養,學生真的能發光發熱,因為逢甲有個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