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連結

縱橫五千年: 決定大未來的 材料科技

  • 05 Jun 2021
  • 第344期
  • 文/張仁瀚、金重勳 攝影/工學院
A+ A-

本系有幸邀請到金重勳講座教授來分享材料科技的發展。金教授表示材料就是一門「矛盾」的科學。何出此言?我們得從矛盾這個詞的源頭說起。矛盾一詞源自於《韓非子‧難一》,其原文如下:人有鬻矛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以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為名不可兩立也。

前半段是我們國文課耳熟能詳的故事:一個商人說自己有著什麼都能刺穿的矛,又說自己有著甚麼都能抵擋的盾,結果有人就問他,如果拿這矛去刺這盾,會發生什麼事呢?商人頓時語塞,而韓非針對這件事的看法是,果然無敵的矛跟無敵的盾是不能並存。只要出現難以刺穿的盾,就會有人不斷設法去發明或改良能刺穿它的矛;相對的,只要出現銳不可擋的矛,必然有人會去研發能夠抵擋它的盾,而正是在這樣矛與盾彼此的衝撞中,撞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火花,而古今中外的材料系同學,便是穿梭其中的隱形推手,不斷地發明出更堅固的盾與矛。

那麼,這場矛與盾的碰撞,是從何時開始的呢?金教授追本溯源,一路從遠古時代的人類談起,而一切的開端,或許來自於火。人類文明是從火開始,由剛開始的畏懼、到接受與利用,最後形成現今的文明。火作為一種能源的象徵,至今也不斷左右著人類的命運。在以「用火」為開端,人類經歷了石器、陶器、青銅器、鐵器時代,而現在的我們則生長在石油與矽的世界中,但對於突破技術難關與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求,卻又千古不變。

金教授相當用心地將過去的文明發展一一套入材料系同學必修的學科,包括越王劍的冶金熱力學、鎏金工藝與結晶學、千年不銹的德里鐵柱之於表面分析等等。相信很多同學被課業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或許不時會浮現「到底學這些要做什麼呢?」,然而金教授透過這場演講,以最生動有趣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題。

金教授也十分用心良苦地為同學指出了下一世代材料科學的發展方向,其內容包含:可持續性、奈米技術、輕量化、材料資訊、智慧/環境反應性、增量式材料(如3D列印)、先進複合材料、石墨烯等二維材料、表面技術以及材料經營等十大方向,也替對未來感到迷惘的同學指點迷津,以及將來的機會在哪裡做說明。

除此之外,金教授更是一語道破了身為將來的材料系畢業生最重要的幾個特質。第一個重點是材料科學的應用難以透過逆向工程來簡單解析,所以要意志堅定,不妄想走捷徑、一步登天,而是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第二個重點說到深耕自己專業的重要性。呼應了第一點,選定一個領域,腳踏實地好好耕耘,假以時日必定能夠成為該領域的專家,如果能夠跟興趣結合,那麼就更是為自己的專業注入了滿滿的能量。第三個重點則提到隨著材料科學不斷加深加廣,「跨界」已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以此勉勵同學不要畫地自限,勇於跨出專業領域、不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並且常保一顆熱情求知的心,在我們熟悉的領域之外,充滿無限可能。

本次金教授的演講帶著我們進行了一場久遠的時空之旅,從材料科學發源的火種,一路聊到我們的未來,句句緊扣著材料科學與人類文明相生相伴的綿長過程。乍看或許會覺得只是聽聽歷史故事,不過事實上,審視歷史往往可以讓我們對未來有著更深刻的啟發。就像牛頓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金教授的演講就像是伸手把我們拉上了巨人的肩膀,睜開雙眼,努力學習創新,未來,近在眼前。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逢甲大豐收  6專利2未來科技外加1金1銀1銅佳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