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港防衛砲台都是能夠近距離接觸到的具歷史意義景點,平凡的親山步道行程。續上編,下編為臨港第二線-獅球嶺砲台、槓子寮砲台、社寮東砲台
獅球嶺砲台-基隆市仁愛區(市定古蹟)
從基隆火車站出發,沿中山高旁直走「獅球路」,可達獅球嶺砲台(主砲台)。首見回字型雙重牆體的彈藥庫,兩道拱門開口皆朝向南方。上方是呈扇形砲座與碉堡式石造指揮所,可俯瞰整個基隆市區與港區,視野最遠是漂浮在東海上基隆嶼。砲台位置在基隆港南方高150公尺的獅球嶺山頂,昔時作為基隆港的重要防線,有效掌握整個港區船隻進出及移動狀況。砲台經歷過光緒10年(1884年)的清法戰爭、光緒21年(1895年)的乙未抗日戰爭。
這座砲台為中砲台,鄰近還有一座隱密的東砲台(鷹巢砲台),被雜草遮蔽在叢林中。另有西砲台,地形不熟悉很難尋覓。
槓子寮砲台-基隆市信義區(國家二級古蹟)
槓子寮砲台在海洋大學後方海拔150公尺的槓子寮山,砲台區分布在槓子寮山稜線下後方波浪狀內凹地形中。砲台分成三層次,第一層兵舍區,第二層庫房區,第三層砲盤區。兵舍區掩蔽於山陵之後,依階級分為將官營房、士官營房與一般士兵營房。所有營房的屋頂鐵製桁架已經不存在了,二戰末期被日軍拆卸下來,裝船運回日本製造兵器砲彈。
第二層庫房區有被服庫、砲具庫、火藥支庫及防空坑道,一切戰爭需用品都在這裡製造。庫房區山丘稜線上是觀測所,有主要、次要及輔助觀測所三種。次要觀測所半圓弧形基座的子牆以鐵水泥構築,子牆上設有「通話孔」,具特殊對話功能,可聯絡「通訊室」人員。砲兵射擊觀測所能夠觀望北面基隆嶼方圓海域。「棲息掩蔽部」如同碉堡一樣堅實,是戰區人員居住所,也是儲存砲械器材的空間。平射砲台設置有2門加農砲,可防範從瑞芳、深澳方向陸路來襲敵軍。
第三層砲盤區共有3 組砲座,在半橢圓形砲盤區內安置著28釐米榴彈砲。每座砲盤區的子牆上有通話孔可與另二座砲盤區相互聯絡。山陵高台是發電機室,三面牆已經部分毀損。發電機室旁是「探照燈庫」,大型探照燈機座就安置在庫房內,推出後沿著軌道通往前方山陵崖邊的圓形觀測平台,讓來犯敵艦無所遁形。
槓子寮砲台是明治37年(1904年)歷經三年施工完成,現存防衛基隆港的古砲台中最大、保存最完整。二戰後接收槓子寮砲台時,台灣仍處於時局動盪中,為了防衛北部海疆,曾派遣軍隊在此駐紮。
A04-槓子寮砲台砲盤區上方山陵高台之主觀測所
社寮東砲台-基隆市中正區社寮里(市定古蹟)
來自花蓮和台東阿美族的阿拉寶灣部落,鄰近和平島(社寮島)八尺門漁港,其社區活動中心隔鄰是僅存的社寮東砲台兩棟營兵舍,屋頂樑架已經蕩然無存。碎石階斜坡步道通往東砲台儲彈所,小山丘上石砌彈藥庫趨近角落崖邊,為林木遮避,從海面上不易被發現。
主砲台區爬臥滿地的榕根到處亂竄,砲座前石砌營舍還算完整,以階梯上下與指揮所相連通,既隱蔽又機動安全。東砲台立於社寮島東邊山頂的制高點上,視野出奇遼闊,與遠方東邊基隆山、八斗子更是山水連線。近處可俯瞰和平島阿拉寶灣海蝕平台,以及不為人知的社寮西砲台(軍事管制區)。
追溯到荷西時期,社寮東砲台於 1626 年即開始建立。清治時期做為清法戰爭的戰備砲台,光緒12年(1886年)由當時台灣總兵劉銘傳再度興建。到日治時期,於明治40年(1907年)改建成現在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