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經濟部水利署110年3月19日水情統計資料指出,全台水庫蓄水量達50%以上僅剩新山水庫、翡翠水庫、蘭潭水庫以及牡丹水庫。永和山水庫、寶山第二水庫、德基水庫以及霧社水庫蓄水量低於10%,白河水庫最嚴重,呈現乾涸狀態。臺灣每年平均降雨量達2,500毫米,為全球平均降雨量的2.6倍,但人平均可分配降雨量卻低於全球平均值的1/5,為全球第18名缺水國家。再加上科技製程技術提升,所需的工業用水量將提升,亦為目前面臨之難題。
臺灣為海島型國家,地形特殊,河川坡陡流急,不易留住水資源。再加上氣候變遷影響,短延時強降雨發生頻率變高,強度變大,反而導致排水宣洩不及,造成局部淹水,甚者釀成水災,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與國家經濟帶來很大影響。臺灣可興建水庫之面積與地區有限,既有的水庫堰壩已超過200座,很難再有興建大型水庫之空間,且興建水庫堰壩亦會影響生態環境,故應朝向精進水資源調配、節約用水、水資源循環利用等方向著手進行。
經濟部水利署持續推動開源、節流、調度以及備援等工作,並因應旱災推動緊急抗旱水源計畫。自106年起,經濟部水利署已陸續推動防災及備援水井建置工作,於前瞻計畫投入287億元經費,如桃園支援新竹備援幹管、防災備援水井、伏流水開發等水資源建設,於近期之乾旱時期發揮效益。110年3月18日提出抗旱水源2.0計畫,未來10年將投入1,600億元,進行水資源建設;如規劃於高雄興建海淡廠,並協助市府推動再生水廠,市府亦持續推動伏流水工程,多元開發。抗旱2.0計畫亦研擬耗水費徵收辦法草案,耗水費係針對工業用水大戶徵收,與民生用水及民生水價無關;初步規劃朝枯水期收費、使用再生水或投資節水設備得減徵、制定緩衝期照顧產業等,依不同行業訂定費率,後續將儘速完成徵收辦法公告以利推動。
水資源缺乏已為全球性問題,無論是食衣住行育樂,均有相當大的需求。開源不易,乾淨的水資源更為珍貴,因此全球均須重視節約用水、循環利用以及減少水污染。台灣隨著再生水廠、海淡廠的建設、伏流水的開發、地下水的利用等,台灣自來水公司亦持續檢討改善漏水率,將臺中、基隆以及高雄列為降漏三大專區,辦理診斷工作並進行水管汰換。除政府相關單位的努力外,全民亦須重視缺水危機,珍惜水資源,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