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連結

跨域整合共創 培育跨界大數據分析人才

A+ A-

逢甲大學創能學院

依循112年2月1日正式施行「逢甲大學跨領域學程設置要點」,立碁於近年政府積極推動政府開放資料(Open Data)加值應用,因應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以及大數據(Big Data)技術發展日益成熟的趨勢下,創能學院掌握產業人才需求,與來自工程與科學學院、資訊電機學院及商學院的教師團隊合作,成立「教育大數據微學程」(以下簡稱「本微學程」),課程規劃主打契合現今教育議題,應用數據科學和人工智慧改善教育環境,並呼應近年教育部推動科技輔助自主學習等相關計畫,於甫成立之初,即獲教育部第一期「教育大數據微學程」競爭型計畫全額補助,為教育部第一期教育大數據微學程計畫全台通過13所學校中,唯一無開辦教育相關系所之私立大學獲教育部肯定並核定計畫通過,順利通過112年5月教育部教育大數據微學程計畫實地訪視,並於112年7月12日獲邀請於教育部辦理之「教育大數據微學程計畫第二期徵件說明會暨分享交流會」擔任計畫成果分享學校(如下圖),由本微學程計畫協同主持人-工程與科學學院應數系張其棟副教授代表分享本微學程推動經驗,綜合上述,足顯本微學程計畫推行成果亟獲肯定。 


本校教育大數據微學程張其棟協同主 持人代表分享微學程推動經驗。

本微學程課程規劃以「CDIO」創新教學模式為基礎課程、進階課程與實務課程規劃之核心(本微學程課程架構如下圖),搭配「問題導向學習(PBL)」為課程操作方法,跨領域結合四個院共十五位專業師資群,透過「實習」與「實作」的方式,引導學生透過相關「教育資料庫」等實作案例,開設基礎工具課程-「人工智慧導論」、「當教育大數據遇見AI」、「大數據分析入門」、「數據科學在教育上的應用」,以完成「教育問題的發想定位」與「大數據及人工智慧分析工具」技能之學習;開設進階專題課程-「教育資料科學專題」及「教育數據分析專題」,引導學生透過解決問題,透過專題製作課程學習模式,激發學生創意思考,培養專業知能與實作的整合實踐力,以教育資料庫為實作案例,引入外部資源並發掘教育議題,進而培養具備「教育資料素養(Data Literacy)」與「實作的整合實踐力」之專業分析人才;於本微學程最終階段-產業實務課程「教育平台大數據實務」,透過與諸如政府、產業、社區、組織等合作對象進行連結,藉由「教育專家共授」與「產業鏈結」,以「教育產業出題」的方式,提供「實戰」的機會,進而協助合作產業提出改善策略與方法,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於上述課程,於112年度計230位同學修讀,涵蓋六個學院-工程與科學學院、資訊電機學院、建設學院、金融學院、商學院、金融學院及人文社會學院,依此,本微學程實為全校學生關心教育議題與學習大數據分析能力之首選。 


逢甲大學教育大數據微學程課程架構。

於推動上述課程的同時,本微學程持續關注人工智慧及大數據分析工具應用議題,於112年辦理「解放 ChatGPT:實用技能培訓與商業價值探討」及「AI繪圖,下一個世代必備技能」工作坊(如下圖),由111學年度第一學期教育大數據微學程「人工智慧導論」創能學院許恆修講師兼圖靈文本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微光國際資訊鄭丞佑雲端系統架構師及微光國際資訊洪仲玄AI架構師共同授課,透過手把手帶領學員操作ChatGPT,學習如何於工作及學習上有效應用ChatGPT,以及引導學員使用「Stable Diffusion」AI繪圖軟體創作,參與工作坊之教職員工生涵蓋31個系所及3個行政單位近80名,學員參與踴躍!

立碁於第一期教育大數據微學程計畫執行成果,於112年11月本校獲第二期教育部大數據微學程計畫經費挹注,同時,本微學程滾動式調整課程結構,以符應本校通識教育課程之「科技知識原理與趨勢浪潮」類別為目標,鏈結全校性通識課程機制,修讀本微學程「數據科學在教育上的應用」課程亦可以此作為其通識學分之採認,以鼓勵全校學生跨域修讀。本微學程規劃跨學年度開設7門課程,於「基礎工具」擇定修讀2門各2學分課程、於「進階專題」擇定修讀1門3學分課程、於「產業實務」修讀1門3學分課程,累積修讀達10學分,可獲得學校頒發之「教育大數據微學程」證書!開放全校學生修讀,更多開課資訊歡迎持續關注創能學院官網、IG、及臉書動態。

教育大數據微學程工作坊,學員積極參與。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逢甲大豐收  6專利2未來科技外加1金1銀1銅佳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