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醫療之革命性突破
顧問醫師/林俊忠(康研診所院長、台安/亞東/長庚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士)
目前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一名是癌症,事實上,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的統計更新,民國108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肺炎居主要死因前三位,癌症依然高居第一,且多集中於55歲以上之族群,占8成5。此外,十大癌症的死亡率仍以肺癌為最高,癌症蟬聯十大死因榜首38年!衛服部於107年九月六日公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特管法),開放全癌症患者可以接受免疫細胞療法,開啟台灣癌症醫療新時代。本章我們再探討如何針對癌症趨吉避凶做一闡述。
免疫細胞療法 全癌症適用
過去只有癌症末期的患者因其他治療方式沒有效益,生命垂危了,才能以特案申請免疫細胞治療,即所謂恩慈條款。特管法則開放了一到三期癌症患者在標準治療無效後可以使用免疫細胞療法,癌末病患則可以直接採行這種新式治療。
攝影師:Anna Shvets,連結:Pexels
免疫細胞療法比傳統療法有效?
癌症治療的過程非常複雜,每個病人的狀況都不相同。別說免疫系統療法這種新式的治療,就算是一般感冒,醫生都不敢做百分之百保證,都需要從整體的臨床數據來客觀說話。日本與歐美的臨床經驗證實,免疫細胞療法具有八成以上的改善效果、長期不舒服和疼痛感大幅減少甚至消失、生活品質明顯提升。癌症的死因排行在國外逐年下降,但台灣的癌症卻連續蟬聯38年榜首。這也是為何台灣衛福部與醫界經過多年多次開會後決議開放的原因。
雖然在全球已有數萬個成功案例證實免疫細胞療法的效果,但我們也不能太誇大或過於期望免疫細胞的效果。雖然有臨床使用經驗的醫師們認為免疫細胞療法可能是目前全世界能突破癌症治療瓶頸的最有效方法,但是目前醫界並不主張完全取代傳統療法,而是要輔助傳統治療,成為一種合併療法,例如施打免疫細胞期間,常需要配合標靶藥物,效果更好;或是先採行手術、化療,將癌細胞大範圍消除後再採行免疫細胞治療,將殘餘癌細胞進行毒殺。
對癌症的趨吉避凶-細胞儲存
民眾對於細胞儲存的名詞也許已不陌生,因為約20年前台灣開始了臍帶/臍帶血儲存的觀念跟行動,只是之前運用的機會非常少,20歲以上的民眾無緣進行自體臍帶/臍帶血的儲存,但自衛福部通過並公布特管法之後,開啟台灣癌症醫療新時代,台灣也正式從細胞儲存年代進入到細胞治療的年代。免疫細胞治療是用抽血的方式,從血液中分離出免疫細胞,將之活化或與癌抗原融合之後進行倍增培養,接著將擴增後的免疫細胞輸注回人體內。
「細胞儲存」和「細胞治療」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概念,而細胞儲存就是對於癌症的趨吉避凶強而有力的方式。
年輕、健康的免疫細胞對於癌症治療的成功率是相對高的,若等到罹癌再來抽取免疫細胞進行培養治療,就像打仗時,年老生病的兵即使倍增,打輸癌細胞的機率自然就高。未罹癌、初診罹癌或癌症復發但尚未接受化療前,趕快把免疫細胞保存起來,未來若需要使用,再把相對健康的免疫細胞增殖回輸進行治療,效果自然較好。國外也是有許多未罹癌者或是已罹癌但控制良好者,是進行定期的回輸讓自己的健康趨吉避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