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人在西大墩的歲月痕跡走讀 (二)
位於臺中市十二期重劃區內的「西大墩遺址」(西大墩公園)。
西大墩街信仰傳奇
臺中市昔稱「大墩」,係指臺中公園內之砲台山。清開發初期,大墩丘下先民聚集形成的聚落市街,當時稱為「大墩街」,而遙遠相對之一方,也因為開發墾殖匯聚成市街,稱「西大墩」聚落。今光明路仍然是當地居民日常生活所依的傳統市場,這裡有「西大墩」隱身的歷史傳奇故事,是逢甲學子值得深入探索的課題。
座落於光明路的古老廟宇有福德祠、隆興宮和清靈宮等三座,福德祠緣起至今有二百餘年歷史,昔日地方為「貓霧?」,是早期平埔族生活聚落,清乾隆年間先民渡台來到貓霧?開墾,就地恭奉福德正神,成為墾殖族民的守護神。
老街中央的西屯「隆興宮」主祀朱、李、池三府王爺,建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為老街三座廟宇中歷史最悠久的一間。廟貌古色古香,內藏深具歷史古匾「大顯神威」、「聲靈赫濯」與「惠濟群倫」三方。
西安街與光明路交叉口的廟宇是「清靈宮」,主祀三官大帝,建廟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日治時期大正十六年(1927年)慘遭祝融肆虐,昭和七年(1932年)由「台中丹慶季媽祖會」提供土地重建廟宇。被列入臺中市無形文化資產的「萬和宮老二媽西屯省親宗教活動」,終點都在西屯清靈宮。臺中市三級古蹟南屯(舊稱犁頭店)萬和宮老二媽西屯省親源起自清嘉慶八年(1803年)之後,相傳已經有兩百多年歷史。「萬和宮」所祭拜的老二媽媽祖不叫「林默娘」而稱「廖品娘」,有著耐人尋味的神蹟與傳奇,西屯廖家的後代都尊稱萬和宮「老二媽」為「姑婆祖」。西屯大魚池廖姓居民每三年定期恭迎「老二媽」返回「烈美堂」故居省親。
西屯老街「清靈宮」主祀三官大帝,建廟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延伸被列入臺中市無形文化資產的「萬和宮老二媽西屯省親宗教活動」。
跨海移墾祖廟赫赫
老二媽的故鄉—大魚池「烈美堂」。在福星路與逢甲路尚未擴建時,在巷道內,但較不為逢甲校友瞭解。今「清河堂、烈美堂」於三十年前還是土埆厝,前埕有一池塘(今西平公園),現在的「烈美街」就是昔時的「大魚池巷」。古地名「大魚池」的名稱由來,因為清乾隆時期就有人在這邊開墾,農民為取水灌溉開鑿了很多魚池,故名之。在清嘉慶初年廖家十四世祖(名元猛,字烈美)定居於大魚池,是廖家大魚池派的開基祖。張廖家不同派系後裔都沿襲「活廖死張」傳統,證明同屬福建移民之宗親關係。
從西大墩街沿西安街回頭走,在二十多年前新闢的「福星路」角落上座落著「張廖家廟承祜堂」,它的正門應該從西安街205巷入內,今則在福星路上「張廖家廟廣場」側門,緊鄰「星享道飯店」。張廖家廟是國家三級古蹟,俗稱張廖公廳、廖祖厝或天與公祠,因張廖第六世祖「張廖天與」以「承祜」為號,故亦稱承祜堂。
另二處距離逢甲大學較遠的古厝,其一、位於西屯區港尾里清武巷「清武家廟垂裕堂」(國道一中清交流道旁),是後人紀念開發西屯區重要人物廖朝孔的祠堂。其二、位於西屯協和里(舊名下七張犁)的「張家祖廟」(發祥堂),座落在大肚山山麓。
西屯西安街205巷張廖家廟承祜堂,是國家三級古蹟。
遺址出土千年族居
最後讓我們來瞭解西大墩街範圍內所發現的兩處史前遺址,其一、位於臺中市七期重劃區內的「惠來遺址」(惠來遺址公園),俗稱「小來公園」;其二、位於臺中市十二期重劃區內的「西大墩遺址」(西大墩公園)。根據考古鑑定,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牛罵頭文化、營埔文化、番子園文化及漢人文化層。
位於臺中市七期重劃區內的「惠來遺址」(惠來遺址公園),俗稱「小來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