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連結

清明節與三日節 ~民俗探討

  • 05 May 2020
  • 第331期
  • 文/王啟光( 台南校友會會長 國貿64)
A+ A-

本故事是民國60年周詠棠老師漳州人在逢甲國貿系上課時所講述,本人印象深刻特予轉述當作台南市校友會四月份讀書會內容。周老師夫人~嚴錦珍女士為嚴家淦總統的家族一員。

每年到了掃墓季節供品都少不了「春捲~潤餅」,但閩南人依吃春捲的日期就可以判別出泉州人吃清明節,漳州人吃三日節。典故如下:絕非一般記者以訛傳訛,謬誤傳聞因早年食材不豐,同一地區百姓因買不到菜而發生群毆,經協調才分二個日子。
周老師說吃的文化必須在富三代之後才會傳揚出來,而必定以發源地做的最道地最豐富。因此各位同學將會發現閩南人的春捲包得最豐盛。在上海廣州越南.......他們的春捲都很細小這也就是廣東菜、湖南菜、四川菜、江浙菜........各有特色的道理。
話說西元1666年鄭成功率25000大軍攻佔台灣,即精勵圖治,至1674年鄭經受耿精忠之邀舉兵反攻大陸(此為近350年來唯一一次成功進佔大陸的一役)。陸續佔有同安、海澄、泉州、漳州、潮州等地。其中漳、泉二役激戰最久,圍成數月逼迫城中守軍及庶民均無法出城交易或農作。城中存糧均已耗盡,城外農田也錯過春天耕作時機,軍民也都餓到枯枵乾瘦,最後只好破城迎入鄭軍。當泉州城破一批批的百姓餓到肚皮貼背皮,四肢乏力之際。鄭軍一時遴憫餓莩即將軍糧發放供百姓進食,這群飢餓已久的百姓經不起一時的大吃大喝而腸道爆裂逐一死忙。鄭軍大將一看情況不對立即派傳令快馬加鞭通知漳州在城破時不可再發賑糧給老百姓,但為時已晚。
古人有云:「死在福州即有福杉可做大棺厚葬」,但一時死亡太多只好變通改為截竹剖片做成竹簟草草埋葬,隨便堆個牌、砌個磚或立個木板做為記號,城外一片亂葬崗。
次年,後代子孫想來拜墓但見到處盡是竹林找不到墳包,原來去年採新鮮竹子剖片均有綠芽,包了死人埋下正巧屍液滋潤竹牙長成竹林,因此只見竹林不見墓,進入竹林也要斬除一些竹枝或竹筍才能拜墓,回程就順便把竹筍帶回家。在古代無冰箱保存竹筍只好切絲曬乾。可以慢慢吃。
日後才演變成春捲皮是白色的,代表竹簟有竹子的白內膜。那為什麼包的料不論高麗菜、豆腐干、蛋、芹菜、豆芽、肉絲...均切成絲狀呢?取其諧音~屍,做為警愓後世子孫。由於祖先暴食致死,所以要用白皮包屍且不可熱食以防暴食害人命,真是意義深遠。
因為泉州城攻破之日為清明日,而漳州破城是農曆三月初三。因此台灣人由吃春捲的日子不同,就很容易分辨出我們的祖先是來自漳州或泉州。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逢甲大豐收  6專利2未來科技外加1金1銀1銅佳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