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校友會數年來向以「讀書會」做為凝聚校友的妙方之一,成效卓著。讀書會係依時序、節令、時事、政令、金融演變、科技發展...,穿插聘請專家、學者、地方耆老、專業人士等做專?介紹。甚至還舉辦民謠賞析、曼陀玲世界名家演奏、世界鋼琴演奏,由冠軍校友現場表演。
時序進入109年新春,因「新型冠狀肺炎」疫情蔓延,原定2/28應辦的讀書會暫停,特提出本月主題「湯圓與元宵」的民俗節慶一文,在逢甲人月刊登出以饗校友群倫。
台灣農曆過年的年俗節慶在各地風俗禮儀不同,北部人及客家鄉親過年的年菜必吃芥菜,而南部的閩南族群卻認為過年不宜吃"苦"味,所以都吃幼小的菠菜苗,連根帶葉一起吞下,表示有頭有尾。族群不同、傳述有別,大家聽聞的故事版本略有差異,茲就較有意義內涵專文介紹。
元宵節吃湯圓,怪了!冬至剛吃過湯圓,元宵又要吃湯圓?街上老店所賣元宵又是什麼東西?原來兩樣東西各有不同的做法與涵意。
湯圓的外型圓滾滾代表圓滿,做法是把糯米團放在手心中用雙手搓成,表示把事情搓和到圓滿。話說古代傳統大家族,伯、叔、妯娌多家同住,有時甚至姑、爺也有機會住在左鄰右舍。當時環境是男人出外打拚,女人留在家裡操持家務、照顧幼兒、侍奉公婆。平時各持家事未必有所爭執,但偶而小孩調皮或大小事吵架,更有偷食瓜?、踩死小動物等事而引發大人嫌怨。其實小孩今天吵吵打打,明天又去串門子找伙伴了。可是大人氣未消、恨猶存,更可能在古代社會中存有姑嫂妯娌屬同輩,但卻不同地位的尷尬場面,會埋下心結。女流輩就存有~等我夫婿回來,我要告一狀,叫他去你家較量一下。果真如此,豈不天下大亂,回家過年可能就會變成家庭擂臺賽。
於是家中族長具有領導地位的長輩就會在冬至前夕集合這群女人,帶著小孩共同來打掃祠堂公廳,以備次日在冬至節令祭拜祖先。當晚就集合姑嫂妯娌及小孩來合搓湯圓,趁此場合當個公親,提示家訓、調合糾紛心結,不再製造紛端而變成家族不合。因此湯圓是來搓和(合)的工具,也是代表圓滿的結局。
吃年夜飯是代表大團圓,也是最融洽的一幕。次日拜過年就是歡樂大開放,大人小孩同遊樂,甚至也可開場聚賭,是一種不分大小長幼的融洽氣氛。直到正月十五元宵夜就是收假時刻了,長輩帶著年輕一輩賞花燈、猜燈謎。吃晚宴過完最後年假,最後的甜點就是吃"元宵",意味著~元旦假期的最後一夜。"宵"就是夜晚的意思,過了今晚,明天就要回工作崗位,開始收心工作了。
"元宵"的做法又有何不同呢?它的內餡是用紅豆粉、綠豆粉、花生粉、冬瓜糖...等甜食捏成正四方體,有如骰子。再投入整盤的元宵粉中來回滾動,中途要二、三次過水增加黏度,一而再、再而三的沾黏,使球體逐漸壯大豐碩。相信我們可在路旁的傳統老店看到老師傅如此的"遵古泡製"。
吃元宵時長輩又會出場訓話了,他要求年輕人出外工作在茫茫人海中要勤勞努力、不可停歇,就像元宵要不停的滾動。所以人在社會中要學習打滾,在打滾中要學習別人的優點來茁壯自己。三番兩次的挫折正是磨練自己,增強實力的機會,最後才能像元宵般的壯碩。但一顆顆飽滿的元宵,它的內餡仍是立方體的原形,表示我們一個人在社會上打拚到了成功的巔峰,仍要好好自我修持,必須是一個"內方外圓"的正人君子,同時要保持不被沾污的高尚節操,有如元宵般的潔白清淨。
古人真有智慧,可依年俗一個止爭紛,另一個勵上進,達到教化子弟的圓滿成果。過了冬至直到元宵,特將"湯圓"和"元宵"的不同及其涵意介紹給逢甲人,願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