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中心
本校自106學年起,於通識教育中心成立「全校國際生大一不分系學士班」(Pre-major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freshman students,簡稱PMP),是全國第一個專為母語非華語的大一國際生所設計的1+3Program,大二時分流至全校各中文授課之學系。入學申請時必須具備華語文能力TOCFL A2(基礎級),畢業時達到TOCFL B2(高階級)。國際生如果對中文還沒有自信,或是還在探索志願學系,可以透過PMP一年的課程和輔導,提升語文、文化、專業等能力和素養,順利銜接大二專業學習,達到四年畢業的理想。
PMP國際生以印尼、日本最多,泰國、韓國、越南次之,其他國家如蒙古、俄羅斯、聖文森、哥倫比亞、索馬里蘭、帛琉、土耳其...等。近6屆以來分流學系以商學院為主,佔6成,工科學院、資電學院共佔3成,人文社會學院佔1成,分流人數最多的學系為行銷系、合經系、資工系,目前已有3屆畢業生,在臺灣及各國順利就業,領先全國,成為獨特優勢。
日本NHK電視台來訪報導PMP創新教學及跨院系選課諮詢活動。
語文、文化、專業,PMP的學習機制
PMP國際生確定入學就讀後,就開始接受暑期線上華語課、一對一臺灣語文交換學伴的照顧,接著展開為期3-5天的新生成長營,正式學分課程有通識必修、通識選修、專業必修和選修課程、跨領域課程等,一年可以獲得至少40個畢業所需學分。課外延伸的學習活動有分級華語加強課、大手牽小手文化交流活動、臺灣文化體驗校外教學課、國際生華語演說暨歌唱比賽等。透過班主任、導師們、各系授課教師、辦公室助教密切的輔導,引導國際生融入臺灣留學生活,探索並確認自己大二的專業學系,也在實施華語文前後測的把關下,華語文能力提升至B1或B2,順利銜接大二專業學習。
第四屆逢甲大學國際生華語演說暨歌唱比賽獲獎國際生受邀參加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培培的無限寬平」錄製廣播節目。
口碑行銷,打造PMP的招生品牌
7年來PMP國際生在各項比賽表現亮眼,包含英語簡報比賽、國際生華語演說暨歌唱比賽、人文科技跨域創新實踐競賽等,更代表本校參加Hult Prize國際商業競賽、CDIO國際年會、國慶典禮表演、文化局觀光大使選拔等活動。根據「臺灣評鑑協會全國大專新生適應性調查」分析,PMP國際生對學校的滿意度極高,且註冊率亦為全校翹楚,更與各學院攜手合作,持續輔導大二到大四的分流生,每年約有3-4成分流生獲得全校助學金的肯定。亮眼的成果,引起靜宜大學、中原大學...等他校紛紛效仿,也成為各大學爭相取經諮詢的對象。
王惠鈴主任帶領國際生至本校漢字文化中心游翰堂創作春聯。
改革再升級,只有PMP能超越PMP
111學年度起通識教育中心何寄澎中心主任啟動課程改革,全面盤點過去課程和活動實施利弊。112學年度PMP國際生的英文課取消專班上課,融入臺灣學生班級。中文思辨與表達課程、華語加強課嘗試融入臺灣生《我是誰?一本小書也是一本大書》教材選文,同時兼顧語言訓練與人文素養。為了讓分流生也可透過精緻的華語文學習達到TOCFL B2的水準,特別成立「PMP華語增能班」,提供PMP國際生修習並通過華語畢業門檻。113學年度開始,PMP國際生需與臺灣生同上2門通識選修課,而PMP專班開設的通識課程調整成以提升國際生內在驅動力為核心精神,穩住國際生漂泊不安的內心。在專業能力銜接上,原本已有「經濟學」、「微積分」,再加開「會計學」,由商學院推薦專業師資,培養國際生的專業先備基礎。
綜觀改革後的PMP,語言訓練中增加人文素養的比例,擴大國際生與臺灣生一同上課的機會,針對基礎專業能力進行強化,同時也提供國際生華語畢業門檻的替代性課程,將PMP的原有體質打造得更堅實,成為本校國際交流的前哨站,讓PMP成為國際生來臺留學圓夢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