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製造高品質的材料與產品並兼顧產業低碳永續發展性
化工系50+周年系慶大會暨餐會。
逢甲大學於1971年成立「應用化學系」(大學部),1981年更名為「化學工程學系」並成立碩士班,2000年成立博士班,迄今已超過50年的歷史。目前(2024年4月)大學部學生人數有480位,碩士班有80位,博士班學生有10位,累計畢業系友超過5200位。化工系畢業生出路非常廣,系友遍布各行各業,不僅提供系務與課程諮詢,也積極參與系上各類活動,回到母系分享寶貴經驗,協辦業界參訪與就業媒合,也慷慨捐助獎學金,是系上重要支柱。原規劃舉辦50周年系慶大會,但因疫情延至2022年12月11日舉辦化工系50PLUS系慶大會,當天也表揚優秀系友在不同領域的傑出成就和對系務的熱忱奉獻;化工系傑出系友遍布產官學界,有兩位本系專任教師(許健興老師、吳石乙老師)就是系友,另有三位傑出系友(林文智董事長、廖崇義董事長、黃正忠總經理),榮獲逢甲大學傑出校友殊榮。
化學工程學系專業與特色
本系的教育目標有三個,包括:(1)奠定化工專業知識基礎,使畢業生具備執行專案、解決問題及完成任務之能力;(2)使畢業生具備跨領域之理解與學習之能力,跨部門之溝通與合作之能力;(3)使畢業生具備積極負責之工作態度,遵守工程與資訊倫理之規範和具備社會責任心與推廣永續發展之思維。因此不論是在專業必修與選修課程的規劃與設計,或是CDIO教學模式的導入,亦或是安排課堂外的學習活動(個人專題研究、業界參訪、研討會、實習等),皆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八大核心能力及達到設定的教育目標。
化工系的專業課程,涵蓋物理、化學、數學、工程的方法與知識,理論與實作並重,除了讓同學知道化學品或材料如何合成、有何特性之外,也教導同學瞭解如何應用化工專業於大量生產的製程,來設計與控制高效率、低耗能、低汙染、有利潤的製造程序,生產出高品質的材料或是產品。因為許多產業皆需要上述化工技術,因此化工系畢業生的就業出路十分寬廣。本系也因應化工相關產業的多元性,將選修課程分為四大領域(光電與半導體、先進化材、綠色製程與能源科技、生化生醫),但不限制同學選修課的自由度,而是引導與鼓勵同學多多探索各相關領域的學理與技術。化工系的課程深度與廣度大,同學熟悉各項化學工程的基礎理論後,未來將可延伸至各個產業,並在修課過程了解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進而探尋未來職涯。
統計本系近10年畢業生就業流向,進入半導體光電產業佔60%,先進化材領域約25%,綠色製程與能源科技產業佔10%,生化生醫領域則是有5%。由此可見,化工系所學知能,不僅可以應用於傳統的石化產品生產,還包括熱門的光電半導體產業、新興的能源產業與生技製藥產業、甚至現在各產業正面臨的低碳永續轉型,化工人均扮演十分關鍵的角色,以下將以半導體產業為例說明化工的專業如何應用其中。
透過化學工程技術製造半導體產業的關鍵材料
半導體材料是現代各項科技的支柱,全世界對於更小、更快、更有效率的電子設備的強大需求,使得半導體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先進半導體的生產涉及一系列複雜的步驟,化學工程師需瞭解材料的合成和材料特性,也要瞭解製程的反應性、熱量與質量傳送特性、化學原料(流體)的輸送特性,需要整合這些化學工程的原理和技術,才能開發與優化半導體製造技術,判斷各生產單元的瓶頸,接著簡化流程、縮短生產所需時間(提高反應速率),最終可以大量(有效率)生產高性能與高良率的產品,並盡量減少廢棄物的排放。
化工人肩負永續發展使命:
減廢、熱整合、循環再利用
化學製程工程師扮演產業邁向低碳永續轉型的關鍵角色,因為在化工專業中,同學瞭解質量與能量平衡的概念,並知道如何計算各個製程單元中的質量與能量的平衡,同學也學習到如何在各個製程單元規劃多於物料、資源(水、熱)、甚至廢料的回收及再利用。化學工程師瞭解生產流程所牽涉的物理及化學變化,因此可以開發創新的廢棄物回收和再循環技術,例如規劃以二氧化碳為原料的程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優化溶劑使用程序,減少化學品或廢料產量。
與時俱進的化工技術與產業
不論是民生工業或是高科技產業,目前均仰賴傳統化工產業所生產的化學品或材料,持續開發節省能源、減少廢棄物(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製程,是化工技術須持續精進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以人工智慧(AI)來輔助產品開發、分析與預測產品品質、提升效率也是化工相關產業目前的發展趨勢,因此在化工的課程安排上,也開始規劃AI相關課程,期盼同學在未來的職涯發展具有更大的競爭力。
化工系傑出系友回到母系分享與交流 (廖崇義董事長、黃正忠總經理、賴孟邦處長、張忠傑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