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發展中心
台灣早期建造水利工程時,較重視工程本身的效益,缺乏對生態環境之關注,因此常造成生態環境難以回復之破壞。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轄管之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在雙流溪中建有一座防砂壩,該防砂壩自民國74年建成至今,受到歷年颱風豪雨侵襲,已有老化損壞及基座掏空情形,亟需修繕。此外,該河段有許多台灣特有種魚類棲息,如臺灣石?、屏東鬚鱲等,這些魚種習慣上溯、將卵產在水溫較低的區域,但由於該防砂壩高3公尺,會對魚類洄游造成阻隔。為了在修復壩體時兼顧生態環境保護,屏東分署自110年起開始規劃防砂壩改善對策,並且自112年6月起施作「雙流溪壩體改善工程」,藉由壩體中央開口降低及新建魚道,增加河川的縱向生態連結。屏東分署於工程規劃設計時委託逢甲大學水利發展中心進行不同壩體改善方案的二維河道沖淤模擬,以確認魚道方案的水文特性與河床沖淤特性對於水域生態與河岸人工構造物的衝擊較小;並且自規劃設計到施工的過程,皆由逢甲大學團隊執行「公共工程生態檢核機制」,藉此減輕工程施作對周遭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造成的衝擊。
「雙流溪壩體改善工程」於113年6月完工,整體工程包含防砂壩壩體改善、上游兩處涉水區的原石踏步改善、白榕步道既有坑溝的護岸設置等。由於雙流遊樂區生態與人文資源豐富,為協助生態檢核從業人員、環境生態保育人士及在地民眾了解工程、生態議題及解決對策,屏東分署於113年7月4日辦理「『雙流溪壩體改善工程』案例現地改善成果分享觀摩會議」,藉由專家演講與現地觀摩,使50多位人士了解本工程的辦理歷程,以利未來水利工程持續落實生態環境永續發展的目標。
雙流溪既有防砂壩改善完工現況。
本觀摩會議邀請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榮譽退休教授─曾晴賢教授,講解「台灣淡水洄游生物的生態特性與魚道設計」。曾教授研究魚類生態40年,對於魚道設計有豐富經驗,並且對於本工程的魚道設計曾多次提供寶貴意見。曾教授先針對台灣洄游生物的分類與洄游特性進行說明,包含魚、蝦蟹類等。接著說明水利工程對洄游生物可能造成的影響與解決方案,包含設置魚道、攀爬繩與監測設施。最後以新店溪的水利工程與魚道為例,說明增進洄游生物遷徙之生態友善措施,以及藉由設置環境教育場域,向民眾推廣工程與環境共存共榮的做法。
逢甲大學水利發展中心陳宣安博士則講解本工程之生態檢核辦理歷程。陳博士為本工程生態檢核計畫的計畫主持人,他首先說明不同壩體改善方案之二維河道沖淤模擬結果,接著講解本工程過去執行三季次水陸域生態調查,以及辦理生態檢核的成果。由於工區周圍多為天然林,有多種保育類與特有種的哺乳類、兩棲類與爬蟲類野生動物棲息,包含食蟹獴、黃喉貂、穿山甲、王氏樹蛙與莫氏樹蛙等,因此生態保育措施除了上述防砂壩改善兼顧縱向生態廊道外,尚包含:迴避工區周邊的喬木、工區下游設置臨時沉砂池以維護水質、修改防砂壩左岸之廢棄魚道為動物坡道、白榕步道既有坑溝設置多孔隙的石籠護岸與新建動物坡道、完工後的裸露地種植原生種植物、設置紅外線自動相機進行動物監測等。此外,壩體上游的涉水區設置一處管狀魚道,以進一步增加旱季低水位時,洄游魚類上溯利用的機會。根據紅外線自動相機的監測結果,本工程施作迄今的5個月內,已監測到數十隻魚類使用魚道上溯,以及超過400隻動物利用動物坡道攀爬。
白榕步道坑溝完工現況。
第二涉水區管狀魚道。
台灣溪流過去常藉由設置防砂壩、固床工等橫向構造物,減少颱洪事件對河川地形與周邊人為設施的衝擊,然而橫向構造物常對水域生物遷徙造成影響。為減少水砂災害衝擊並兼顧生態環境保育,林業署藉由既有工程改善結合工程生態友善機制,兼顧水利防災與生態環境改善。「雙流溪壩體改善工程」藉由防砂壩修繕結合魚道,並於周邊地區設置管狀魚道、動物坡道等,改善既有工程設施對生物之阻隔。完工後辦理成果分享會議,期望提供後續工程改善之設計參據,達成環境治理兼具生態保育及資訊公開的多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