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及外國語文學系
母校歷史與文物研究所近十餘年來,皆於暑期推出海外移地教學活動,以加強學生的專業能力及拓展其學習視野。本年度以「博物館、文化遺產與文化交流」為專題主軸,於7月中旬在日本京都、奈良、大阪進行為期十天的浸潤式學習。為拓展教學效應,歷文所特邀外國語文學系共同合辦,並由歷文所的王嵩山教授(時任人文與社會學院院長)領軍、與余瓊宜副教授、以及曾留學日本的郭毓芳副教授共同擔任授課教師。在近十個月規劃移地教學的過程中,幸有本校國際處的從旁支持,以及當時的熊翠玉院秘與歷文所蔡馨慧助教的協助,使得此次移地教學獲得良好迴響並得以順利進行。
透過田野調查與實物觀察,加強學生專業能力、拓展學習視野及世界觀
我們探訪了數處已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寺社和城堡,並仔細觀察眾多有系統地被收藏、保存與展示在博物館、寶物館中的珍貴文物與歷史文件,舉凡西本願寺、二城、平等院(鳳翔館)、春日大社、東大寺、興福寺(國寶館)、京都國立博物館、京都府京都文化博物館、大阪歷史博物館等,都是我們進行田野調查的場域。學員們尤其花了許多時間在觀察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世界無形文化遺產「祇園祭」的相關活動,包含各山鉾的組裝建立、會所飾、屏風祭、山鉾巡行等。在探訪歷經時間洗禮所沉澱而生的重要文化財與國寶的過程中,學員得以蒐集文獻資料以外的第一手研究材料,並藉由對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的實地與實物觀察,對日本的歷史、豐富的美學表現、民族人類學景觀、以及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瞭解,拓展其世界觀,而不侷限於臺灣的視野。
世界遺產京都西本願寺導覽,龍谷大學海外教育推廣中心 阿部俊彥先生(前排左二)陪同。在龍谷大學的安排之下,本團成員得以參觀平日不對外開放的書院。
強化本校師生與海外大學、博物館、研究機構的交流與合作
除了行前授課專題課程「博物館、文化展演與全球地方性」與「日本的藝術與文化交流」之外,此次移地教學亦安排了三場海外專題演講。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菊地曉教授介紹了日本最為普及的佛像化妝地藏以及在京都市道街弄不時可見的「小鳥居」。「小鳥居」乃是從神聖的宗教性建築鳥居的形式挪用而來、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禁止便溺的世俗象徵符號。在聽完了菊地老師的演講後,學員們行走京都街頭看見小鳥居時,總是發出會心一笑。京都歷史資料館村上忠喜館長則引用了大量珍貴的圖像資料說明祇園祭的起源流變、山鉾的裝飾與分類、以及祇園祭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政管理。京都國立博物館栗原祐司副館長與ICOM 2019京都大會籌備室邱君妮研究員在他們的演講中,有脈絡地論述日本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的角色,並針對將於2019年在京都展開的國際博物館會議進行了介紹。藉由學者專家的講解以及現場觀察,學生對物件、文化形式與社會關係在不同時空與族群背景中獨特的實踐模式,有更深刻真實的沉浸式學習。而演講與田野調查行程的規劃,亦促成了本校教師與日本學界及博物館界的接觸,有利於日後增進跨領域與跨地域的學術交流。再者,此次的移地教學承蒙姊妹校龍谷大學在學生宿舍、上課教室與日常生活的支援與關照,行程中亦安排了本校與日本學生的交流互動,對於兩校的交流合作有深化作用。
菊地曉(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進行專題演講「化粧地蔵與小鳥居:京都街頭的觀察建議」。
此次移地教學啟程時遭受瑪莉亞颱風威脅、在日本期間又逢熱浪來襲,再加上學習行程緊湊,對學員的身心理皆是考驗。儘管如此,學生始終保持著學習熱情,並認為這是一次扎實、深刻的文化體驗,它不僅只是一趟學習之旅,為期10天濃郁而深刻的異文化洗禮,也在每位學員的生命歷程留下刻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