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建設學院林良泰院長畢業於母校交通工程及管理學系,曾任職台中市交通局局長,現在則是母校建設學院院長。談到逢甲,院長總是透露著一股自信與熱情,院長說:「逢甲人有著一種獨特的DNA,讓每個進校園時『害羞、內向、不善言辭』的新鮮人,走出校園後都能蛻變成『熱情、活力又有勇氣』的逢甲人」,也在於母校畢業後的多年到現今,深刻的感受到逢甲這個大家庭所給予的溫暖與支持。
院長在母校就讀時,外頭是一望無際的田野,福星路也尚未拓建,雖然當時的母校並不起眼,但林院長始終覺得這是一所有潛力、值得期待的學校。
過去,逢甲大門面對的是僅有8米的文華路,不如現在交通方便,也沒有如今繁華的商圈;現在,逢甲門前是20米的逢甲路,向外延伸是國際知名的逢甲夜市,學校也一路發展迅速,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逢甲大學;未來,在水湳經貿園區併入校區後,更將有60米的林蔭大道,串聯起公園、會展中心,延伸發展成一個資源豐沛、潛力無窮的大學城。
這些改變應證了林院長的眼光,母校將與智慧城共同發展,結合學術與產業,使母校學子有更豐沛的資源,站上閃爍的舞台去發展無窮的潛力。
全國唯一「建設學院」
建設學院的概念用英文解釋就是Infrastructure(基礎建設),凡屬城市、乃至於國家的基礎建設,都涵蓋其中。母校整合原有資源,引進外部能量,創立全國唯一的「建設學院」,統轄5個系所:土木工程學系、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運輸與物流學系以及土地管理學系,涵蓋了從空中運輸到地下管線等與民生相關的項目。不僅讓各系所的專業相互支援,更能以宏觀的角度規劃未來發展、拓展學生視野。
建設學院與政府部門的緊密結合,可謂是最大的特色,不僅院長本人曾擔任交通局長,不少老師亦都是公部門的委員,協同辦理都市區域計畫、運輸系統發展、甚或土地管理、聯合開發到系統營運,建設學院與社會的脈搏共同躍動。
建設學院的專業與社會的脈動息息相關,就業選擇眾多,從我們生活中常接觸到的紅綠燈、道路設計到住宅、經濟的發展,都是屬於建設學院的專業,而建設學院也將這些專業落實於校園中,體育館的停車場導入了智慧停車系統,接下來更規劃加入車牌辨識,將智慧交通融入智慧生活。
建設學院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有著許多研究中心,例如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先進交通管理研究中心、水利發展研究中心、城鄉發展研究中心、運輸智慧與物流創新中心等,這些研究中心除了與公部門緊密相關,更涵蓋了基礎建設到國家前瞻建設的領域,從民生需求到未來發展,都納入了建設學院的專業範圍。
「做中學」的完整規劃
林院長在訪談中提到,由於建設學院的專業與民生息息相關,所以「做中學」這個概念就顯得格外重要,學生們在踏出學院後,所從事的行業及成果,除了能用、好用,更重要的是必須能跟民眾結合,真實反映民生所需,因此建設學院規劃了一套完整的學習歷程。
首先是在大一時讓學生進行興趣探索,規劃新鮮人課程,目的在使學子們進到系上後,能清楚自己的專業領域及學習方向,以及未來就業出路。以土地管理系、運輸與物流系為例,系上會請已經畢業的學長姊回來講解現在工作狀況,甚至引導實地參觀。新生們便能有完整的視野,進行興趣、性向探索,使學生能在這個階段,明確找出自己的方向,藉以獲得更深厚的學習動力。
大二強調跨領域教學以及產業結合的精熟課程,讓學生進一步跨領域修習課程,並接觸產業。以運輸來說,若學生對鐵路感興趣,那麼系上就有鐵路的建教,以及智慧軌道的學分學程,整個學分學程的規劃,由建設學院、資電學院、建築學院、商學院及金融學院,5院老師來開設基礎課程,且與台北捷運公司、台北捷運局合作,邀請業師開設3門課,分成土木、機電以及營運管理,學生可以就這3門課深入進修,在進一步培養硬實力之餘,充分與相關產業結合。
大三是讓學生實踐「做中學」,以進階的套裝課程和專業外語的訓練,使學生具備銜接「最後一哩路」的實力。到了大四,學生必須進行專題報告以完成終端課程,每位學生都要選一位專題老師,透過製作專題,以戰練兵,鍛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了完整的學習規劃,建設學院亦設有「6+2」或「7+1」的學期實習選擇,也就是學生能申請業界實習一學期或兩學期,提早累積實作經驗與資源。建設學院不論是海內外實習,學生的表現和實作成果,在業界皆廣獲好評,很多學生更透過實習,在企業裡找到未來出路。
建設學院iCITY 特色計畫,結合虛擬實境,讓學生實際體驗。
「溝通力」+「外語能力」=「就業力」
有了完整的學習規劃後,林院長考慮到5系領域的相似性,規劃了「CDIO」的國際營,也就是目前推動的Conceive(構思)、Design (設計)、Implement (實現)、Operate (運作),簡稱「CDIO」,透過國際營,將建設學院所屬的5系整合,成為一個共同的團隊。人文素養、道德倫理、團隊合作的精神,是逢甲人的基本特色,母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自在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理解功課雖然重要但不是唯一,並強調要落實專業必須先有「工作倫理」,在求學階段,除了專業知識外,進入職場後該如何跟長官、部屬乃至群眾相處,都需要學習。
就如同「CDIO國際營」,要將5個不同的系所整合成一個團隊,首先要懂得「溝通」,具備良好的「溝通力」,並配合傾聽、觀察,才能與不同領域共同合作,跨出既有系所的框架,真正結合不同專業,運作整個團隊。
除了「溝通力」以外,還有一項學生必須具備的利器,那就是「外語能力」,要與人溝通,除了良好的溝通技巧、細心的觀察以及耐心的聆聽,尚須擁有強大的語言能力,才能跨足國際,並懂得運用精準的詞句,建立完善的溝通橋樑。所以,將「溝通力」與「外語能力」結合起來,才能具備經的起競爭的「就業力」,目前準備要辦第二期「CDIO國際營」了,在第一期時,院長就親自帶著學生到韓國的中央大學、漢陽大學參訪,把「CDIO」的精神帶去與韓國交流學習,進而培養學生規劃國外學習或實習的動機,未來將繼續舉辦國際營,將「CDIO」的精神傳承、落實並發揚光大。
韓國中央大學參訪。
韓國漢陽大學參訪。
「少子化」危機成為促成「國際化」的轉機
談到未來發展重點,林院長說道,近年來,母校遭遇最大的危機就是「少子化」,但這並沒有使林院長感到苦惱,相反的,他認為這是一個讓母校積極向「國際化」發展的機會。因此林院長向教育部申請智慧城市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共有15個名額,採全英授課,以外籍生為招生對象。傾全院之力,請各系都至少開設一門課程,每門課程配置2到3位老師,結合全院力量,使各系整合,共同跨足國際。除了廣泛強調跨領域、國際化的概念,博士班所設有的國際組,更與越南大學合作,互相結合,建立兩年逢甲、兩年越南的制度,訓練學生走出台灣,進而國際化的學習。
林院長最後總結了未來的願景,他期望母校走向國際化後,建設學院未來能達到三分之一是外籍學生,五分之一是外籍老師,成就國際化的體現,實現「三五成群,立足台灣,邁向國際」!
專訪建設學院林良泰院長之文章由母校實習小記者劉思瑜學妹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