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望向校園中的草坪,眾多紅色畢業袍在風中飛揚,隨風而起的不僅是畢業生對時間飛快流逝的感慨,還有對於未來的茫然。在畢業求職的當口,學生們大多為了未來擔憂,然而有一批學生早已做好了準備。
在產業更迭快速的時代,如何將校園內的知識,順利接軌職場,是當今各大專院校關注的焦點。逢甲既然已培養出許多傑出的校友,學校便希望能將校友的能量,引導到校園裡,灌溉繼起的學弟妹,因此力推師生參與產學合作。在黃錦煌副校長的帶領下,透過產學合作處,目前與母校簽約合作的企業多達300餘家,推動教師、學生、企業的多角連結,發揮彼此擅長的領域進行互補,藉以開拓藍海,達到多贏共榮的目標。
團結 一同起飛
本次採訪的地點是在產學合作處的小型會議室,黃副校長西裝筆挺,面帶微笑。寧靜的會議室中,黃副校長平穩地敘述產學合作處的規劃、成果與展望,分享許多成功案例。或許就是這樣的沉穩而親和的態度,才能搭起學校與產業間的橋梁,帶領學生步步邁向成功。
日前黃副校長受邀遠赴寧波大學──在30年前,寧波大學僅是地方型學校,然而僅僅用了30年的時間,就有了跳躍式的成長,成為當地的教育指標──「他們那邊的人很團結。」黃副校長簡單一句話,道盡寧波大學之所以能飛快成長的關鍵,除了當地政府的資助,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產學合作的發達。
黃副校長隨即說出振奮人心的一句話:「逢甲大學已經領先寧波大學10年了。」黃副校長對母校產學合作的自信心油然流露。
透過與寧波大學的交流,黃副校長回頭指出母校產學合作的經驗,分成三個問題進行解說:為什麼要做產學?產學要怎麼做?產學做了什麼?扣緊這三個問題,將本學的產學合作處,描繪出清楚的藍圖。
與產業接軌 早日步入職場
母校進行產學合作的原因有四:首先因為各大專院校的課程架構,與30年前大致相似,不符合現今的社會需求。其次是因為近十年來產業創新崛起,需要更多元的人才。第三是校園所學與企業所用,存在一定的落差,導致企業招不到可立即上手的人力。第四是當代學習的途徑更便捷,許多知識來自網路,學生須創造自身不可取代的能力。
既然對企業來說,面臨人才短缺的窘境;對學生來說,也必須面對就職的門檻,黃副校長這麼說:「那何不到學校來找人才?」與其讓學生在畢業後,才為找工作而奔走,不如從在學就培養自身的能力。便是這樣的動機,促成母校產學合作的興起。
產學合作開始的第一步,即是搭起學生、教師、企業合作的橋樑。在校內不僅是連接教師與學生,還進一步,促成系、院、校的結合,全校團結起來,一同投入產學,為學生、教師及合作的產業創造新局面。
產學合作處的首要職責,就是公開資訊,使學生能夠看見機會,並且了解企業的需求;校方則能根據職場的現況,推薦母校的人才,以達到供需平衡。為加強連結,還成立網路平台,使企業、學校、行政三方能更精準的接洽。其次就是進一步深化學校對於產學合作的重視,有了校方的協助,投注更多的資源,產學合作的推動才能更加順利。
隨著時代的轉換,現今的教育不僅是知識的琢磨鍛鍊,技能實作也逐漸受到重視。透過產學合作,能讓學生先一步適應職場,培養實戰經驗;尤其在學生階段,校園內相對單純的環境,有利於薰陶團隊合作、溝通表達等軟能力。透過產合作的訓練,兼納學校、企業之長,在鍛鍊人才的同時也能投入人才。
「在這樣學生、教師、社會企業三方合作下,加強彼此的連結、達到供需平衡,這便是產學合作處正在帶動的。」提及產學合作處目前的計畫,總能見到興奮的情緒、期待的神情,從黃副校長的眼中閃過,語氣也流露出他對產學合作的自信。
科技部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強化區域合作推動中南部智慧機械及航太產業升級計畫啟動暨揭牌典禮。
以豐富的資源 激盪創新思維
產業追求創新發展,產學合作也應該具備多元的面向,不僅在實體設備上需要隨時補充,對於人力資源,也應該從不同領域,提取人才,加強彼此的激盪、合作。
無論是學校或者是企業,人才是決勝的關鍵。然而所謂人才,絕非只是考量知識專業,更重要的是,能讓擁有不同特質的人,站在適合的位置上,發揮自身所長、鼓勵自我實踐。因而產學合作處兼具多元人才篩選與培育的功能,輔導學生釐清自身的興趣志向,協尋適合的職位,使其能將學校所學與職場的應用接軌,增進自己的專業技術。
至於在硬體設備方面,為使資源互通、靈活運用,推動多校共享器材,達到最高的效用;在行政方面,則因應技術管理與專利申請,成立技術育成中心,使研究的推動更加順利。
人才、設備、行政,三方面的資源匯流,不僅能豐富教師的研究,也能帶動學生培育,進而將研究、教學的成果,轉入企業所需。
除此之外,空間也是一種資源。產學合作處在企業與校方的協助下,規劃多樣的場所,讓師學能善加利用。例如位在母校人社館地下一樓的應諾創客中心,定位為創新創業基地。空間資源,有助於凝聚團隊討論;不同的團隊在同一大空間中,又能相互刺激,進而形成創業聚落。創客中心提供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相關主題的研究,並提供資訊協助,鼓勵學生參與競賽,將自己的所學,轉化為實際的技能。創客書局即是一個極佳的例子。誠品書局以人文氣氛帶動複合式的經營,打造獨樹一幟的市場風格,為使學生能了解其運作並嘗試經營,遂在應諾創客旁成立創客書局,嘗試複合式書局的運作,創造母校學生自身的風格。
今年3月,母校有一大創舉──成立全臺第一間美商蘋果公司認證的Apple 區域教育中心。電子產品逐年進步,人手一機已是現今的趨勢,隨之崛起的即是app設計。因此母校通識課程讓新生學習app的設計,並引入外部的國際企業資源,發展出逢甲專有的課程特色。除此之外,還與星享道飯店合作,發展智能旅館,將學生所學應用在科技上,帶給使用者更多便利。
凡是種種,首要關鍵,便是創新的思維,先有創新思維,資源才得以靈活運用。黃副校長以母校侯勝宗教授為例,侯教授及提出「共享經濟」的想法,把傳統的復康巴士替換為計程車,讓雙方皆滿足彼此的需求,達到經濟共享、銀寶族無礙的理念。
規劃完善的系統 落實產學計畫
為了讓學校、企業的聯繫更為鞏固,同時讓學生、教師、企業三方共贏,必須建立一套可長可久的合作模式,讓雙方都能彼此了解,加強學校、教師與企業的連結。除此之外,也設立獎勵制度,讓教師、學生更樂於投入產學合作。
面對已然合作的眾多企業,黃副校長不喊口號,而是以縝密的計畫、落實的執行、具體的成果,贏得夥伴的信任,進而願意持續合作,投注更多的資源,讓逢甲的師生有更多的機會。
產學合作處帶領學生,將眼光放遠,從課堂帶到職場,讓學生有機會在不同領域中實習與學習,鼓勵學生建立自信心,厚植競爭力,並採用無邊界的作法,廣泛接受提案,讓學生不因環境而自我設限。
如何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是每個時代、所有教育者都縈繞於心的大問題。規劃者要敢於做夢,設想5年、10年後的社會趨勢,提早佈局,帶領師生走在潮流的前端;但也要流汗深耕,提出計畫,對外接洽,對內溝通,落實執行。要搭起學生、教師、企業三方合作的橋梁談何容易?黃副校長正是彎腰搭橋的人──只要合作的夥伴能覓得所需的人才,只要師生能獲得更豐富的資源、更開闊的舞台,辛苦,也就值得了。
專訪黃錦煌副校長之文章由母校中文系實習小記者馮婉婷學妹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