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連結

從農膜污染到飲食安全! 誰來守護我們的土地?

  • 11 Aug 2025
  • 第394期
  • 文.圖/徐筱晴(會計85、廻鄉有機事業董事長)
A+ A-

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進步,便利背後也帶來沉重的代價。其中,塑膠農膜的廣泛使用與殘留,已悄悄成為土地污染的重要來源。

根據農糧署與媒體的報導,臺灣每年使用的塑膠農膜高達1萬至1.3萬公噸。這些農膜雖能提升作物產量,但使用過後的殘膜經常未妥善回收,風吹、雨淋、機械翻耕後即碎裂殘留在田間,形成塑膠微粒,進一步滲入土壤與水體,甚至進入食物鏈。

尤其在回收機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廢農膜常遭露天焚燒或隨意掩埋,不僅釋出戴奧辛等毒性物質,還嚴重污染地下水。例如嘉義縣一年便產出約550公噸廢農膜,苗栗縣每年產出430公噸廢棄農膜,部分農友選擇直接焚燒或丟入溪流,造成不可逆的環境風險。(苗栗縣府計畫興建農業剩餘資源循環中心,遭地方反彈;農糧署在嘉義設置全台首座農膜清洗循環場,但不利北部農友利用,農膜循環利用仍卡關。)


大湖每年產出250噸農膜。

這樣的狀況,讓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問題:當土地“生病”了,農業的未來該往哪裡走?

塑膠碎片殘留在耕地,不但阻礙水氣流通,影響植物根系生長,也會改變土壤微生物的組成與活性。這些肉眼看不見的變化,正一步步侵蝕農產品的品質,進而威脅我們的飲食安全。研究顯示,土壤中的塑膠微粒可能吸附重金屬與農藥殘留,經由農作物進入人體,成為潛在的健康風險。

此外,破碎的農膜纏繞農機,妨礙田間作業,也導致作物播種與發芽困難,影響整體產量。農民不但要面對管理上的挑戰,也須承擔環境退化的壓力。

面對這樣的困境,臺灣已有不少農改場與學研單位投入解方。例如高雄農改場就實驗在小黃瓜與鳳梨田中使用可自然分解的農用紙膜,透過生物降解的方式避免殘留問題,讓土地可以「呼吸」。


塑膠農膜的廣泛使用與殘留,成為土地污染的重要來源。

農糧署也推動「三原則」:可回收材質 → 分材分類 → 清潔折疊,並補助回收設備以提升回收效率。同時,各縣市陸續建立農地土壤品質監測制度,針對塑膠殘留、有機質含量與重金屬等進行長期追蹤,並發展土壤健康評估模型,協助農民找到最適合耕作與復育的策略。

可喜的是,「全降解農膜」已逐漸進入農業現場。這種農膜可在田間自然分解,無需回收、無毒殘留、取之自然、回歸自然,是一種從源頭減塑的永續選擇。目前已有一群農民實踐這項技術,透過行動證明:農業不依賴塑膠,也能好好照顧土地。

這些努力的背後,都是為了回到農業的初心——尊重自然、友善環境。


每一碗飯、每一棵菜,不只是農夫的辛苦結晶,更蘊藏著對土地的深情與敬意。當我們談「友善農業」時,說的不是口號,而是一種生活的選擇,一條需要大家共同走的路。

從農膜污染到飲食安全,這中間牽動的不只是農業本身,更是我們的生活方式、環境責任與世代健康。

守護土地,不能只靠農民獨自承擔。政策、科技、消費者的選擇,甚至我們對每一口食物的選擇,都是影響土地未來的關鍵。

願我們都能成為守護者,不讓塑膠藏在田裡,不讓風景失去生命,不讓食物失去安心。

因為,真正永續的農業,始於一份對土地的尊重,也來自你我的關注與行動。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逢甲大豐收  6專利2未來科技外加1金1銀1銅佳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