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當我開始著手研發電位治療器時,沒有人能預料到這段路會如此漫長而艱辛。從最初的設計草圖到樣品製作,從功能測試到臨床試驗,再到取得各種嚴格的國際認證,每一步都需要耗費大量心血與毅力。如今回望,這一路的挑戰與突破,不僅是技術上的考驗,更是一段將科學理念落實為日常健康工具的歷程。



從挑戰到突破
研發過程中,最困難的並不是靈感的誕生,而是如何讓它真正實現。電位治療器必須同時兼具安全性、有效性與便利性,才能被大眾接受。為了這一點,我們投入無數次的試驗,只為達成既省電、又安全的小型化設計。

電位治療器的定位
市面上醫學儀器種類繁多:遠紅外線、磁能、超長波、低周波,各有其理論基礎與使用族群。然而,在長期研究與觀察中,負離子電位治療器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優勢。它不僅具備高度安全性,更能長期穩定發揮效果,同時在經濟性上也遠優於其他設備。以十年的使用壽命來看,每天的平均花費僅約 40 元;若雙人使用,則每人每天僅需 20 元,這樣的成本幾乎相當於日常一杯飲料,卻能持續帶來健康效益。
此外,它的一機雙座設計也比日本常見的單座版本更加實用,能更貼近家庭使用的需求。簡單來說,這是一台能夠真正走入日常、陪伴家庭長期健康促進的醫療器材。
創新功能與臨床觀察
在設計理念上,電位治療器並不只是單純的電刺激裝置,而是針對人體運作模式所設計的能量調理系統。它的輸出電位比例為正電 25%、負電 75%,恰好對應到細胞膜的電位範圍(-70mV至 +30mV)。同時,我們設計了三種調理模式M1、M2、M3,分別對應不同器官與部位,類似中醫所說的上焦、中焦、下焦。這樣的分層設計,能更精準地對應不同需求。此外,系統還具備自動變壓模式,避免細胞長期適應而降低效益,確保療程持續有效。
臨床使用結果顯示,對於許多常見慢性疾病與症狀(淤堵),電位治療器都有一定的幫助,許多使用者只需5至7天,就能感覺到明顯改善,這讓我們更確信它的價值。

科學研究作後盾 電位與生命能量
電位治療器的效果並非只是使用者口碑,而是逐漸被科學驗證。
2015 年,《科學人》指出電刺激能調節免疫、降低發炎因子,對癌症、糖尿病與關節炎都有幫助。美國 FDA 甚至將「腫瘤治療電場」納入癌症處方。2020 年,美國愛荷華大學的研究更證實,靜電場與靜磁場能改善胰島素阻抗,穩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這些發現,讓電位療法不再只是理論,而是逐漸進入主流醫學的選項。
我們常說「人是靠電活著的」。人體約有 60 兆個細胞,就像 60 兆顆小電池。當電量足時,身體充滿活力;當電量衰退,就容易出現疲憊與病變。電位治療器就像一台「生物能充電器」,幫助細胞補電、修復,延緩老化。
負電位電場能釋放大量負離子,被稱為血液的「清道夫」,能減少堵塞,保持循環順暢。無論是心臟梗塞、中風,還是便祕、肌瘤,本質上都是循環不暢造成的。長期使用,能幫助預防這些問題。

新興的養生新選擇
除了疾病調理,電位治療器在養生上也很有價值。使用時,很多人會感覺到全身氣流通暢,血氧上升、體溫微升,彷彿在做氣功。研究也發現,它能促進 β 內啡肽分泌,改善憂鬱;增加血中鈣離子,預防骨質疏鬆;同時提升免疫力與細胞能量。這讓它不只是醫療器材,更是一種日常的健康支持。
文獻參考: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 (20)30490-3
所領導的團隊以「駕馭超進化之智慧電子避震系統」技術脫穎而出,榮獲2023未來科技獎。.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