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甫大選落幕近半年,各縣市政府施政滿意度備受關注。各主政機關首長如何展現治理能力,並提出施政亮點,將公共建設落實於民眾生活品質。以台中市為例,台中花博躍升為世界博覽會,半年入園人數700餘萬人,期帶動農業區加值建設,轉型為長期經營,未來效益值得期待。綠、柳川等水環境建設,不僅打造出河川品牌,亦營造新地標,帶動舊城再生活化,提升周圍經濟效益。新建之交通建設、水資中心等,均將為地方帶來廣大效益。雖相關建設推動過程難免有爭議發生,但建設後之成果實獲肯定,4年內計15件工程榮獲公共工程獲金質獎,而新政府團隊亦持續努力推動相關建設,如爭取自經區等。根據最新民調結果顯示,逾6成市民滿意新政府施政結果,顯示廣大民眾支持目前新團隊,能苦民所苦,急民所急,落實於民生議題。
在六都成立後,許多原屬跨縣市之水土防災權責逐漸回歸六都,使得原本皆屬不易之城市防洪排水治理,擴大至坡地防災管理與大範圍之河川排水治理與管理,增加治水之困難度。如近期520短延時強降雨帶來之災情,即為新舊政府團隊於治水防災之考驗,不僅考驗前朝之治水成效,亦考驗新團隊之防救災應變措施,使民眾災損降至最低。
目前中央管河川與排水治理已長期累積建立之制度與評估技術,期待未來亦能逐漸推動完整的縣市河川與區域排水之管理規劃與管理計畫,但須充實地方政府經費才能實現。近2年中央挹注前瞻水環境建設計畫經費,輿論關注不僅於水域環境,亦強調生態保育課題。任何之防洪治水工程,須進行全面性之水域管理規劃,以防洪安全為主要考量,使民眾生命財產獲得充分保障,並配合現況環境營造適合之棲地與生態,而非強加於其中。
(轉載自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