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 謝銘峯老師
謝銘峯老師深耕通識教育教學 多年,榮獲第11屆全國傑出通 識教育教師獎。
逢甲大學於2018年榮獲第1屆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通識榮譽獎章之「典範通識學校獎」,足證逢甲大學通識教育獲得方家的肯定。惟任何的教育都應時時盱衡時代的變化,檢視各種存在的問題,進而滾動式改進。緣此,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自111學年度針對現有普遍可見的通識課程問題、以及當前人類面臨的挑戰、現代公民應有的素養等等,進行通識教育課程的變革,以「人文為核心、博雅為本質」的通識教育理念,建構「科學與人文的對話」(必修)、「現代公民與社會實踐」(必修)、「人文藝術與社會經典教育」、「世界格局與歷史地理視野」、「科技知識原理與趨勢浪潮」、「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等六大領域課程,培養學生成為人文素養與專業知能兼具的優秀人才。
變革的同時,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致力禮聘優秀師資,嚴審課程大綱,定期舉辦教學分享會,藉此提升教學品質,此中尤為重視兩門必修課程「科學與人文的對話」及「現代公民與社會實踐」師資的延聘。前者特邀請前逢甲大學副校長蕭堯仁講座教授、前環保署長魏國彥講座教授、前台中市政府環境保護局長吳志超特聘教授、及范特喜微創文化鍾俊彥董事長等產官學界豐富經驗之學者專家任教;後者則邀請校內人文社會學院徐偉傑副教授、創能學院葉守禮助理教授等具社會學背景之學者任教。除兩門必修課之外,為拓展學生博雅的素養,亦積極禮聘他校優秀師資,如國內知名民俗學學者國立中正大學楊玉君教授開設「節慶與民俗」選修課程。在持續尋覓優秀師資及規劃通識課程的過程中,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暨通識教育中心中心主任何寄澎講座教授找到了一位理念相投的優質教師,就是謝銘峯老師。謝老師自小學習小提琴,國小、國中、高中皆就讀音樂班,參加全國特殊教育甄試獲全國第五名,保送東海大學音樂系。大二轉建築系就讀,以優選畢業專題作品自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之後赴美深造。由於其特殊的學習歷程,謝老師兼容科學與人文、建築與音樂的素養,通識教育中心特別借重其跨域專長及通識教育理念,在111學年度進行通識教育課程改革中,擔任制定、審核、輔導等重要的角色。
每學期舉辦教學分享會,強化教師教學品質。
謝老師自107學年度至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任教,在專業課程教學外,6年來持續開設「智慧綠臺灣」通識選修課程,因應氣候變遷、能源供需失衡之全球危機,使學生理解如何透過生活環境中各式載體融入智慧化設計,以建構一個合理、高效、舒適、健康、便利、永續的未來智慧綠環境。於111學年度應人文社會學院何寄澎院長邀請,開設「當音樂遇上建築」課程,探究「音樂」與「建築」兩個藝術形式本質,藉由代表人物及作品的聆賞與導析,開展異質觀點的對話及跨域創作賞析交互激盪的教學模式,引領學生穿梭在時空交織的人文思辨之間,超越單一領域視野的人文素養學習,展開廣域且創新的文化認知與探索的另類學習歷程。此外,因應通識課程變革,除積極投入通識課程教學理念規劃與設計,並於112學年度教授通識必修「科學與人文的對話」課程,以透視科學發展歷程中的人文思維脈絡與現象,藉此跳脫既有的人文與科學的思維框架,引導批判性思辨,培養學生均衡貫通的視野與論述能力。
謝老師除了推動通識教育制度變革、通識課程教學外,同時,協助規劃藝文活動、創新跨域教學,乃至社會實踐與執行上均以極高度的熱忱不遺餘力投入,扮演重要角色。並以其跨領域專業能力及對教育與社會之關懷,透過各種教學、輔導、設計之實踐,其表現不僅對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乃至人文教育之精進貢獻卓著;對當前日益高度資訊科技化的大學教育,乃至人與人間日益疏離的社會現象,均有促進吾人深刻省思之意義,因此通識教育中心推薦謝老師參加教育部第11屆全國通識教育教師獎的遴選,該獎項自民國96年開辦以來,每兩年舉辦一次,每屆4至5人獲獎,為國內高等教育教學獎最高榮譽。遴選作業分程序審查、初審、複審與決審4階段,於複審階段,評選小組委員代表至學校與候選人及抽樣的10幾位學生面談,並實地了解及查閱資料,謝老師最終獲選為教學卓越足為楷模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實屬不易,也是實至名歸。此次謝老師獲此殊榮,不僅表彰其對通識教育的教學成就,更展現逢甲大學通識教育經歷一年多的課程變革的亮眼成果,近期由政治大學李蔡彥校長主持的「iGER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也推薦本校為通識教育優良實務學校(典範學校)。
舉辦多元的藝文活動,培育學生美的素養與鑑賞力。
逢甲大學希望通識教育能回歸人文關懷之本質,成為本校教育的核心,學校的所有教師都能具有全人教育的理念與胸懷,才能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大學教育。期盼本校能與各大學齊心協力,型塑更理想的通識教育,蓄積臺灣整體通識教育的素養能量,開創我國通識教育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