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大學綠能科技暨生技產業發展研究中心
本校綠能科技暨生技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綠能中心)是校內跨領域之一級行政單位,由臺灣綠氫研究的小巨人-林秋裕講座教授擔任中心主任。綠能中心整合校內綠能相關領域之教研能量,聚焦於開發能資源技術、推動生技產業應用、發展循環經濟模式,以及綠色能源人才培訓工作;同時,運維國際交流平台,積極爭取國內外合作,實踐USR精神。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農業廢棄物與有機廢水往往被視為無用的物質,但其實它們蘊藏著巨大可再被利用的潛能。逢甲大學的綠能中心開發「二階段生物產氫產甲烷技術(HyMeTek)」的創新技術,能有效將這些廢棄物轉換成氫氣與甲烷,可以發電成為綠色能源。這項技術不僅能減少環境污染,還能創造經濟價值,展現了綠色能源與循環經濟的雙重優勢。HyMeTek技術除了可以處理高濃度的有機廢水與廢棄物外,它還能結合其他綠色能源技術,打造出綜合性的綠色能源解決方案。同時,這項技術也能將醱酵過程的副產品製成生物性肥料,提供農業使用;或者利用沼氣作為能源而將農業廢棄物(如樹枝)轉化為生物炭,供作改善土壤品質,還能儲存碳,減少碳排放。
綠能中心於2023-2025年獲國科會補助,執行「基於2050淨零減碳之前瞻性科技開發與實踐規劃研究計畫-智慧化複合生質料源產製氫烷氣 /生物塑料之系統開發與全生命週期減碳評估」,將竹材和稻稈經過前處理和水解後,透過HyMeTek技術轉化為乾淨的氫烷氣能源,可以用於全燃料發動機發電,提供綠色電力。醱酵過程中產生的液體能與水解液結合,透過微生物製造出具有可生物分解的特性的生物塑膠PHA(聚羥基鏈烷酸酯),是環保材料的重要突破。此外,這項技術還結合人工智慧(AI),進一步優化整體製程。透過AI的精準操控,不僅能提升產量,還能確保系統運作的效率與穩定性。同時,團隊也評估整個生產流程進行全生命週期的碳減排效益,以確認技術對於實現「2050淨零碳排」目標的貢獻。
智慧化複合生質料源產製氫烷氣/生物塑料之系統開發與全生命週期減碳評估概念。
發揮大學社會責任
培養跨領域之國際綠色諧能轉譯及實作人才
世界因為人類活動產生環境汙染,進而造成了氣候變遷與生態浩劫,透過導入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12 的永續生活系統為基礎概念,以快樂指數取代GDP的追求,先從個人思維帶動行為的改變,以減緩氣候變遷加劇;SDG7則可減緩造成氣候變遷的溫室氣體排放。綠能中心獲教育部經費補助,執行「構建綠色諧能國際同盟共享智慧淨零典範」USR計畫,以智慧淨零、綠色諧能、循環經濟、永續思維以及社會轉型為核心,以綠色諧能技術為核心打造特色場域、共創綠色諧能典範、培力專業與永續人才策略;再透過綠能中心代國科會維運的「亞太經合會先進生物氫能技術研究中心(APEC ACABT)」平台,共創綠色諧能新典範。在國內社會實踐方面,創立綠色諧能師證照制度,與國際同盟建立教材與推廣課程,以「培養跨領域之國際綠色諧能轉譯及實作人才」為目標;同時也鏈結學術與企業能量,共同開發綠色應用技術。另一方面,則開設特色創新課程/跨領域實作課程/自主課程與工作坊,培養永續發展、碳盤查碳足跡、減碳與創新商業模式之跨領域實力。在國際合作規劃方面,持續參與跨國組織運作;並協同國際夥伴共同辦理綠色諧能師證照培力活動,開設國際綠色諧能課程及工作坊;辦理國際創新競賽,推動國內外師生跨國交流與蹲點互訪;拓展國際場域典範轉移,擴散我國在USR計畫的國際影響力。
綠色諧能解決方案總概念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