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校友會最早發行的刊物,為台北市校友會於民國62年11月發行的《逢甲校友通訊》,最初是一大張紙的季刊,且沒有向政府登記,僅對內發行。
兩位重大推手及歷屆團隊的共同用心灌溉
《逢甲人》月刊自民國81年10月開始,在當時台北市校友會謝振裕會長及黃何文總幹事的發起下,創立了《逢甲人》革新號,起初為B5大小,黑白印刷的版本,藉由月刊的發行,連繫各地校友情誼,歷經了陳正雄會長、林江山會長、張立義會長、游永全會長、錢秋華會長、孫慶餘會長、楊民賢會長,多為會長的細心灌溉,月刊逐漸茁壯。並於民國89年由張立義會長將月刊改革為3分之1彩色版本(16頁聯誼活動更改為彩色印刷);民國92年錢秋華會長轉型為全彩版;民國105年張政文會長時期,由舊有的B5版轉變為與市面上大多數的刊物同規格的A4版,將版面增加20%。
甜蜜的負擔 蓽路藍縷的過程
月刊創刊初期,大多數的費用皆由台北市校友會來承擔,但由於發行費太高,其中包含了印刷、郵寄的費用以及人力的成本,要維持並不容易,因此,歷任會長必須自掏腰包,方能讓月刊得以永續經營,而母校自民國81年楊濬中校長開始,即每月贊助月刊3萬元,直到現今的每月15萬元,不曾間斷,非常感謝母校多年來的關懷與協助,然而目前月刊近50%經費仍需自籌,這也是未來我們更需努力的地方,要堅持下去尚需廣大逢甲人的鼎力支持。
前人種樹 後人造林
《逢甲人》月刊300期以來,一直扮演著分享校友經驗的園地、母校與校友共同的生活日誌及見證母校教學卓越的榮耀,為發掘優秀、傑出校友的最佳平台,除了與學長姊分享校友的成功經驗,也希望能透過月刊的傳播,鼓勵校友們回饋母校,並能與母校有產學合作的機會,且與各地校友會做連結。
月刊始終追隨著永續經營的目標,但隨著環境的變遷,及讀者的改變,除了將版面由原本的B5版擴大為現今的A4全彩版,去年3月間經與母校高董事長、邱副校長等討論後,將月刊的定位擴大到全面性,讀者應包括校友、母校師生、產學合作廠商、全國各大專院校、高中職、各地圖書館、海內外重點高中等,積極發揚校譽,並協助母校國內外的招生,因此,將內容更加著重於母校亮點訊息及各領域專業知識,且將優秀校友專訪版面篇幅增加,以讀者的閱讀需求為導向,多元報導,提高月刊閱讀率。
更加艱鉅的挑戰 繼續將逢甲精神發揚光大
月刊定位調整後內容更精彩,但責任也將更艱鉅。近年來,多所大學都來電請益《逢甲人》月刊為何能25年每月準時發行出刊?且越來越精彩,相信我們大家都與有榮焉。
然而去年5月改版為A4版,加上今年8月起郵資漲價,每年固定成本增加了整整70萬元,但相信在眾多逢甲人的支持下,月刊永續經營不光只是願景或目標宣言,而是更多實際的行動,讓逢甲人共同努力,將名詞轉換為動詞。
連結新世代 加強與在校生的連結
由於大環境的變遷,也改變了讀者的閱讀方式,除了紙本之外,也積極善用網路平台推廣,經由與母校中文系的初步討論,未來希望能透過月刊給中文系學生(人社學院)有採訪及發表文章的機會,母校師長及校園亮點報導或焦點話題文章可交由在校生立即採訪,並將文章刊登於月刊網路平台,吸引年輕學弟妹。而若專訪台中地區的優秀學長姊時,在徵得受訪者的同意之下,安排校生參與實習報導,利用此機會也可做為學生實習及發表作品的機會。
在歷任會長及編輯團隊與所有人員的努力下,《逢甲人》月刊從革新號的小小樹苗,歷經了25年,到300期的現今,已長成了枝繁葉茂的《逢甲人》大樹。
今年,《逢甲人》月刊首度和台北市校友文教基金會、校友總會、廖英鳴文教基金會,與母校配合合辦在校生徵文比賽及英文演講比賽,開啟了《逢甲人》月刊與在校生活動連結之先例,未來也將持續與母校攜手,秉持著「服務校友、發揚校譽」並且永續經營的目標繼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