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
‧逢甲大學EMBA文化創意組97
‧台灣大學園藝系
‧密西根州立大學食品科學碩士
現職
‧玉珍齋有限公司 執行長
走進鹿港,老街兩旁的紅磚黑瓦、木窗雕花,靜靜訴說著小鎮百年來的故事。從香火鼎盛的天后宮起步,穿過幽深巷弄,陽光灑在斑駁牆面上,空氣中飄來一縷甜香—那是玉珍齋的味道。「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繁華,玉珍齋創立於1877年,是鹿港最具代表性的百年糕餅老店,從光緒年間的貿易商行,到糕餅專賣店,素雅而樸實的佇立在中山路上,歷經小鎮風華的淬鍊,藏著家族歷史的手藝與情懷。
第五代經營者王文敏執行長,在這條歷史長河裡,承接祖輩精神,同時思索如何讓文化繼續發光。對她而言,糕餅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載體,是過去生活智慧的結晶。透過創新與在地連結,讓傳統走出店門,走進社區、走進旅人的記憶,讓文化保存走向更遠的未來。
位於鹿港老街上的玉珍齋本舖。
心意揉進糕餅中 溫潤鳳眼書齋點心傳人情
「我們家的祖先最早是從事兩岸貿易的,當時稱為『船頭行』,後來轉而經營製作糕點,是文人雅士間的雅趣與偶然。」王學姊講述家族歷史。作為富商的祖先,閒暇之餘與詩書作伴,極富雅興,文人雅士常聚於自家書齋吟詩作對、談古論今。每逢聚會,先祖便拿出自製的糕點款待,廣受讚賞。後有人打趣道,回家後難以寫出佳句,只因沒能嚐到先祖所製之點心。故在文人騷客起鬨下,先祖便以書齋「玉珍齋」為名,推出自家點心對外販售,而早年祖先從台灣出口米和糖,換來對岸的布匹、酒類與石材,商道上的禮尚往來、生活中的人情交際,糕餅又成了連結彼此情誼的重要載體,是一種既務實又帶著溫度的文化需求。日治時期,大稻埕繁華興起,辜家等鹿港人北上拓展人脈與事業,被稱作「鹿僑」。這群人返鄉時,總會來店裡採買伴手點心,再帶回台北送禮,一點一滴奠定玉珍齋的成形。
當時繁華興盛的鹿港,家家戶戶書香盈門,文風鼎盛。「『鳳眼糕』原是家中書齋的小點心,用珍貴的白米與白糖細心磨製。是我們用來款待貴客、自家人享用的。以鳳眼為形,是祖先用來表達珍重與敬意的方式。」糕點形狀如美女鳳眼,蘊含著祖輩對子孫的期待,能夠舉止有禮、目光溫和,展現「待人以誠」的象徵,傳遞出對客人的重視與款待之意。「玉珍齋」之名則是當時鹿港著名書法家鄭鴻猷,深刻體會這份細膩人情,特別為書齋題名,也成為糕餅鋪歷久不衰的店名。
從家中書齋裡的一道點心,走入巷弄、走進人心,鳳眼糕不只是味覺記憶,更是一段代代相傳的文化心意。王學姊說:「我們祖先給我們的,不只是食譜與招牌,而是教我們,怎麼把人情世故與誠意,揉進一塊糕餅裡。」
從書齋走進巷弄與人心的傳統糕餅,成為代代相傳的文化心意。
鳳眼糕形狀如美女眼眸,蘊含著祖輩對子孫的期待。
牽起世代記憶的橋梁 創新延續糕餅價值
時光的洪流中,傳統糕餅從過去節慶、祭祀與禮俗的必備品,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小小儀式感與尋味。「忙碌的現代人,想給自己一點獎勵,在重要時刻送上一盒糕餅表達心意,糕餅不再只是『節日限定』。」 記憶中的味道,總有一種跨越時空的魔力。「很多國小學生來鹿港畢旅,會說『我媽媽叫我買這個』,或是『老師說一定要買鳳眼糕、牛舌餅』,甚至課本上也寫著鹿港特產要買這些點心。」王學姊笑著說,傳統糕餅雖面臨逐漸淡薄,但這樣的耳濡目染,無形中也傳承了記憶,讓老味道透過課堂、親情與旅程,繼續在每個世代心中發芽。
玉珍齋也積極尋求創新,讓傳統重新被理解與喜愛。「我們相信,傳統不是老舊,而是可以用當代語言重新詮釋的文化。」近年來陸續推出減糖減油的配方,結合小包裝設計,更貼合現代人追求健康、便利與精緻生活的需求。同時,也加入台灣四季春、烏龍茶等在地元素,開發「台灣茶系列」糕點,讓傳統風味展現更細膩多元的層次。
最具代表性的創新之一,是「遊奕糕」系列。以綠豆糕與牛奶糕製成象棋造型,讓人邊吃邊對弈,增添趣味與互動性。這款設計不僅受到親子家庭與文創市場的熱烈歡迎,也讓許多年輕人首次因「好玩」而親近傳統。創新不是為了改變傳統,而是為糕餅寫下新的價值篇章,是一種提醒—有些東西,值得慢慢咀嚼、細細品味。
玉珍齋【遊奕糕】獲選臺灣觀光特產協會百大觀光特產。
金玉滿堂綜合禮盒。
歷史保存的悸動 傳統文化走進生活教育
在鹿港這座飽含歷史風華的古鎮,文化資產是文創的底蘊,王學姊致力於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創新。為了讓年輕世代真正走進文化、參與傳承,她帶領團隊走進國小校園,推動糕餅DIY課程。孩子們從畫下心中祝福的圖案、等待刻模、親手壓製綠豆糕及鳳眼糕,最後將成品送給重要的人,不僅認識一門傳統技藝,更與這片土地產生新的連結。她說活動結束後,常有孩子對父母說想去鹿港旅行,或把課堂故事講給家人聽。那些回饋,遠比銷量更讓她感動。
每到年節鹿港老街總有書法家現場揮毫,春聯詩句皆自撰自寫,字裡行間透著傳統的氣韻與溫度;「鹿港慶端陽.小鎮光影藝術節」,更是不可錯過,活動期間在中山路、舊鹿港溪一帶,展示各種富有設計感的光影裝置,適合拍照打卡;近年修復完成鹿港著名的「十宜樓」,「十宜」意指「琴、棋、詩、酒、畫、花、月、博、煙、茶」,是早期騷人墨客在此吟詩作對、盛行下午茶文化之處,更是鹿港絕代風華的重要發跡地。這樣的鹿港,不只要被看見,更要被走進、被參與。
國小鳳眼糕DIY活動。
客人體驗遊玩古代桌遊-葫蘆問。
修復老宅注入新生命 文創傳承延續文化價值
玉珍齋不斷參與修復鹿港老宅古厝工作,靠著師傅、青年團隊與文史工作者許書基先生,透過收集而來的舊建材、檜木與新材料,一磚一瓦慢慢拾起老屋的結構。「如果我們不買下來,老房子就會被拆掉。」與時間賽跑,一磚一瓦修復,該新則新,該舊則舊,許多建築細節保留鹿港傳統工法,修復成本雖所費不貲,卻重新創造老宅文化場域的價值,像一個可以「玩文化」的博物館,每一扇窗戶、每一個門栓都有故事等你打開。
她更樂見年輕創業者進駐老宅,一樓經營咖啡廳、茶館,後方設置共享辦公室與文創工作室,形成社群聚落的原型。「年輕人真的很厲害,很有才華。我們有文化資產,他們有創意與技術,這是雙向滋養的合作。」鹿港文創的傳承像一場靜靜流動的接力賽。早年鹿港文教基金會的年輕人如今成了中堅,初心未改,新血也加入這場盛宴,讓小鎮持續發光。
老宅修復工程實紀。
老屋導覽體驗傳統木板窗戶。
地方創生再現風華 走訪歲月小鎮的文化記憶
「地方創生的本質是參與,我們的年輕人才都很有創意,沒有他們不行!」在鹿港這座擁有濃厚文化底蘊的小鎮,王學姊長期積極與青年夥伴們合作咖啡廳、茶藝館、文創基地與修復老宅,選用自家糕點入店,帶動文化的延續性與創造。
每一份投入都可能點亮一個角落,鹿港的文創推動,正是從這樣的共鳴與行動開始。當年老街上的房子一間間被拆除,最初是鹿港文教基金會的一群有志之士選擇留下,買下老屋、重新整修,才能有如今年輕團隊的進駐經營。這些團隊不一定來自鹿港,但他們願意到這裡,用設計、影像、資訊科技等多元專業,與在地文化對話,讓傳統擁有全新的樣貌。
「玉珍齋到如今能成為鹿港代表性文化的關鍵是『不是那麼商業化』,我們更在意文化記憶的延續,希望鹿港保有它原本的味道。」從百年餅舖玉珍齋開始,接著走訪桂花巷藝術村,欣賞彩繪牆與藝術創作,再探訪天后宮、地藏王廟、文武廟等,感受鹿港深厚的信仰文化。中午到第一市場大啖在地美食,如肉圓、麵線糊、粉粿、魷魚焿。午後漫步老街,欣賞木作老店、香鋪、古玩店的靜謐風貌,途中可至「翫書房」歇腳,來杯麵茶冰沙,感受老屋風情。若時間允許,別錯過杉行街的茶館與二手書店,發現隱藏在巷弄裡的文化風景。
老屋補助計畫及《彰化老屋時光旅行》新書發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