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連結

最後一堂必修課~胡苔莉

  • 11 Mar 2018
  • 第305期
  • 文.攝影/洪冠諭(中國文學系碩四)、馮婉婷(中國文學系四年級)
A+ A-

胡苔莉教授,從1983年開始在逢甲大學環科系授課,教導過的學生無數,深耕教育34年,播下許許多多教育的種子,有些已開花結果,往陽光燦爛的方向綻放,有些則已發芽,經胡教授孜孜不倦的教導下,越發茁壯。胡教授將於2017年8月1日退休,現任理學院院長吳志超教授,有感於胡教授對他的栽培,及感謝她一生為教育理念的付出,找來當時與吳院長同屆的學生,讓他們回到母校,陪胡教授一同完美落幕,她在逢甲的最後一堂必修課。

點燃教育的火苗

對於吳院長而言,胡教授不僅曾是他的導師、大學論文的指導教授,也是他的楷模,對於此時擔任院長的他而言,更能體驗胡教授一生對於莘莘學子所付出的努力與意義,以及胡教授在擔任理學院院長時的理念與行動力。吳院長認為「學生與老師的關係是一輩子的。」,許多畢業的系友,都很感謝胡教授當年對他們孜孜不倦的教導,讓他們得以面對外面的各種艱難挑戰,且在每個夜晚,想起胡教授的勤奮,更讓他們決定要利用零碎的時間好好充實自己,持續學習能夠讓自己越發強壯,擁有比他人具備更好的競爭力與態度。所以,吳院長認為,雖然教師的身分總有必須退休的一天,但胡教授的最後一堂必修課並不是結束,而是傳承,即使退休,胡教授的教學理念與精神將化為名為教育的火苗,讓許多學生在黑夜迷茫之際找到了光亮的方向,同時也點燃?他們對於未來不同生涯規劃的熱情,像陽光照亮了大地,給予光明與希望,而後百花齊放。

籌備榮退歡送會

吳院長開始聯絡曾被胡教授教導過的學生,因胡教授榮退那天正逢上班日,許多人無法前來,雖然最後來的只有5位,但其中一位是從上海搭早班飛機趕回來,特別感謝胡教授當年對他的嚴苛教導,讓他在面對學業與研究的挑戰上,不僅有了穩固的基礎,也有鋼鐵般的成熟心態,得以不畏辛勞,面對更困難的挑戰。這也使他完成在逢甲大學環科系的學士學位後,接連完成在清華大學的碩士學位與臺灣大學的博士學位,最後往中國發展,可說是改變了他的一生。胡教授將教書視為非常嚴謹的工作,始終面色嚴肅,許多學生甚至因此而畏懼胡教授,不敢親近。直到畢業後,才明瞭當年胡教授嚴厲的要求,是為了養成他們日後對於自身工作品質的良好態度,並勇於面對與挑戰,步出學校大門後的人生。

那些年的共同記憶

教學品質的講究、對學生嚴苛的要求,是胡教授長久以來的堅持,即使是最後一堂課,也有豐富的內容與知識。最後一堂必修課的倒數5分鐘,他們走進教室,各自拿了當年具有歷史意義的紀念品:參考書、筆記、考卷等,以過往的努力所留下的物品,喚起老師與學生間共有的回憶,那年,他們一同坐在理學大樓的407教室,在一盞一盞日光燈的照耀下,他們一邊專心聽著胡教授講解微生物學,一邊勤奮地做筆記,偶然抬起頭發現,胡教授嚴肅的面容中帶點滿足的微笑。那年,大家一起擠在小小的教室裡,不斷抄寫,不斷看著黑板上的公式與實驗數據傷腦筋,那年的心思總是想往教室外奔跑,畢業後,在外面的世界跌跌撞撞了幾次,才懷念起教室,原來一盞一盞日光燈的照耀下,是如此溫暖。

感恩的心,感謝有您

從上海來的那位學生,帶來了胡教授當年教授「微生物學」課程,第一次小考的考卷,只見A4大小的紙張寫滿密密麻麻的文字,一行又一行整齊劃一的字體,始終用嚴謹的態度,一磚一瓦建造屬於未來的階梯,一步一步往上爬。當胡教授拿到那張考卷時,看見底下所寫的「Happy new year 1984。」,想起那年的新年,氣溫只有12度的寒冬,整班學生在理學大樓的407教室,用熱血抵禦寒冷,胡教授站在臺上,心中燃起關於教育的熱情火苗。

此時,當胡教授再次看著當年考卷的題目與解答時,淚光隱隱約約在眼裡閃動?,像是醞釀了30餘年,這不僅是在場的學生第一次看到,就連與胡教授相處30餘年的吳院長也是第一次看到,胡教授對於教學嚴謹的態度,讓學生們將她視為一位堅強、情緒難以撼動的女性,但當天胡教授不僅情緒激動,且還流露出動容的一面,和眾人印象中那位始終面色嚴肅的胡教授相距甚遠。

薪火相傳

最後,拍下了兩張照片。第一張照片,胡教授拿著小考考卷與花束,對著鏡頭微笑,後面的黑板還留著黃色粉筆書寫的「生物膜」。第二張則是胡教授與全班同學及吳院長一行人的合照,烏黑茂密的頭髮對比斑白稀疏的頭髮,後方的白牆有些剝落,不變的是胡教授34年來對於教學的熱情,以及在學生心中,持續燃燒的火苗。「學生與老師的關係是一輩子的。」,胡教授對於自己的退休生活是有規劃的,且正面的去看待退休生活,從教學職涯中退休並不代表結束,學生的畢業也不代表結束,胡教授這一生的教學,留下許多等待發芽的種子,而已開花結果的吳院長,則繼續帶領逢甲大學環科系的學生,走向更好的未來,薪火相傳。

教學理念的傳承

吳院長在胡教授的教學中,看見了自己對未來的期望,胡教授的教學態度與對學生的要求深深影響了他日後的教學理念。吳院長認為,現在環科系的環境比他之前就讀時的環境還要來得好上許多,不僅教學環境與設備多元化,也有實習課與產學合作,可以自由選擇畢業後直接進入職場,或者繼續升學,朝研究或教學的道路前進,使學生不再對未來感到茫然,可以專注於學習上。

吳院長做為逢甲大學環科系第一屆的學生,就當時而言,吳院長認為就讀環科系是比較冒險的,相較於其他學校如中興、成大的環工系,環科系的出路是不同的。當時環科系所授課的內容大都參考國外,當時臺灣並未像現在這麼重視環保,這也使吳院長與其同學對於未來出路感到茫然。胡教授的諄諄教誨,使他們看見了希望,給予他們信心與勇氣,讓他們在畢業後得以快速地轉換跑道,開始在各自的職場發揮所長。

多元化教學方式與傳承

因為教學的多元化,使得有許多新知事物需要學習,以上臺發表報告為例,在吳院長就學的年代,是沒有PowerPoint與投影機的,然而,現在幾乎每間教室都有投影機、投影布幕、電腦與無線網路,這也使報告者所能運用的資源越發豐富,衡量學生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不僅僅是用考試成績來衡量,上臺報告的內容與方式,PowerPoint的運用,如何在短短幾分鐘內將自己的理念完整呈現,如何搭配圖表、文字、動畫與影片的運用,而不是照本宣科,這些都是衡量報告優劣的評分項目,多元化的教學評量是時代趨勢,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在短時間內,展現出自己的專長與優勢,有助於日後在職場上的發展。

教學環境與教學方法的轉變帶來了許多進步,這也使吳院長認為自己更加需要像胡教授一樣嚴謹的要求學生,讓學生培養好的學習態度,不僅在課堂上要認真學習,步出學校大門後,也要懂得自學與自我要求,現今知識的學習已不侷限於課堂,網路的發達,加上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隨時隨地都可以透過網路進行學習,因應多元化教學時代的來臨,吳院長認為,學生必須要孜孜不倦面對課堂內與課堂外的必修課,才有足夠的競爭力去面對外面世界的挑戰。胡教授退休後,就由吳院長繼續培育國家未來的棟樑。

下臺一鞠躬

每堂課的上課都要「起立,立正,敬禮,老師好。」;下課則是「起立,立正,敬禮,謝謝老師。」,這是胡教授34年來不曾改變的堅持,只是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這個傳統已經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的遲到早退,以及越發理所當然的翹課。在最後一堂必修課,吳院長跟著全班一起,「起立,立正,敬禮,謝謝老師。」,為一生貢獻於教學的胡教授,獻上深深一鞠躬與感謝。胡教授的最後一堂必修課,完美落幕。

下臺一鞠躬。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逢甲大豐收  6專利2未來科技外加1金1銀1銅佳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