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咖啡館,陣陣咖啡香瀰漫而來,聽聞著賴培根學長闡述在逢甲的種種回憶,臉上的笑容柔和了歲月足跡,也讓我們彷彿重回當年歷史的場景。
以前的逢甲,不熱鬧也不繁華
民國64年畢業於逢甲的賴學長,是第一屆運輸與物流學系畢業的學生(當年的系名稱為交通管理系)。當時的逢甲的大門只有一個位在郵局旁,四周都是田地,還有小溪在那潺潺流動。
農舍就是宿舍,大夥兒同科系的就住在那裏,一起學習一起談天,下課了三兩人一同買便當吃,回到宿舍晚上便開始複習課程內容,夜暗就熄燈睡覺,日復一日的過日子,共同方向就是替未來努力奮鬥著。
學長說,他們當時還有每周的周會時間,那時都要穿著著卡其色的大學服,聽著教官的每件注意事項,這壯觀的場景,是現在的大學生感受不到的。
雖然以前不像現在校門外的繁榮景象,但當時的逢甲依舊給學生們完善的環境,以及便利的生活圈,讓學長姊們能夠在學校裡認真讀書,追求知識。
逢甲,努力自律也活潑外向
禮拜天的8堂課,課程由外師來授課,到課率依舊百分百。那時的逢甲工商學院的比例各半,學生們所學的東西不僅有商學基本的統籌科目,也有理工學院的物理化學,多而廣的學習領域讓學長獲得滿滿的知識與學術理念,也讓他之後對於外來的發展有更多的可能性。
賴學長說,在當時學生們除了讀書外,參加的校外活動也不少。
在大學期間,他除了學習之外,也參加校外的登山社以及校內的雜誌社。他說,他喜歡爬山,在那時候結識了很多校外朋友,也爬了台灣不少的高山。但最讓他印象深刻的則是系上的合唱團比賽,猶如今日逢甲的系上球類比賽或者是拔河比賽,當時的他們也是課後反覆練習,只為了替系上拿得佳績。
「喔對,還有保齡球也挺盛行的。」學長說。當時的逢甲附近有保齡球館,所以下課後也很多人會去打保齡球,交交朋友、練練球技也放鬆身心。聽到這項活動認真覺得當年的休閒活動也太時尚了吧!而且有種逢甲傳承的感覺,現在還是有好多學生會去逢甲附近打保齡球調劑心靈,也很多社團活動會辦在那和學弟妹一起同樂。
學以致用才是讀書的最終目的
問到最印象的課堂時,學長笑著對我們說,「管理數學&作業研究」是他最難以忘懷的一堂課,他還記得那時的老師考試內容都是open book,而且考的都會比上課教的內容簡單很多,正當我們驚訝著有這麼容易的考試時,學長說,老師考的都是實務上的東西,課本是找不到直接答案的,必須要先了解如何應用,才會做答。他很喜歡這個老師,因為不單單教給他們書本上的基礎觀念,更重要的是以後能運用在實務上,學以致用才是老師要教給學生們最終目的。
而之後畢業的同學們也大部分從事電信局(隸屬交通部),也有在鐵路局工作的,還有在火車站當站長的呢!他說只有他跟同學們的未來走向都不同,不過每年都還是會聚在一起吃飯聊天,暢談並回憶著當年的校園生活。
畢業後,該何去何從
培根學長畢業後,當時台灣的鞋業正蓬勃發展著,投履歷進入一家北部作鞋底的工廠,在那裏從零開始,切割紙樣是做鞋底的基本功,學長等於入行才開始學習,肯學又積極地的態度甚受老闆喜愛,但這間工廠制度過於保守,已經容不下學長的雄心壯志了,離開工廠後,學長到中南部的另一家製鞋工廠,身兼總經理特助能在第一時間做決定,雖然如此但生產線有狀況,學長也是親力親為得到現場幫忙,但當時鞋業的困境不是製造不出來,而是管理上有問題,學長正在徬徨是否留任時,剛好有朋友介紹他去另一家公司。
進入新公司,剛好碰到資料要轉成電腦化的時代,學長雖然沒有接觸過電腦,但他肯多學習,熟能生巧。後來學長又被介紹去另一家貿易公司,待了幾年幫忙整廠輸出,最主要的客人就是三菱,幫忙打樣品並估價,做了五、六年之後,當時台灣廠商越來越多移往大陸,而這間貿易公司只能賺一些價差,資訊透明下利潤就下降,但學長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勇敢找尋人生新方向
某天翻報紙意外發現NIKE在徵才,條件恰好符合,還特別強調對模具有研究,當下就寄履歷過去,沒想到三天後就去面試了,面試地點就在老闆住家一樓大廳,面試結束學長最擔心自己無法和外國同事溝通,但在同事們互相幫助下都可以把問題化險為夷。後來才知道這個職缺空缺了8個月之久,NIKE老闆其實一直在找適合的人選,而學長無意間看到,也具備條件,才能得到這個機會,機會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而不是機會來了才去補那個空缺,那都太慢了,平常就要充實自己。
學長從研發部門轉到開發部門也是個有趣的故事,當時公司新進許多力大機器,但常常故障,當時只能靠傳真來解決問題,但礙於時差,往往進度都大大延遲,在美國的NIKE老闆就說職借用舊機器做,但台灣老闆發現後要學長停手,必須用新機器做,常常僵持不下,學長就建議研發部門和開發部門互相對調一名資深員工,互許會得到改善,因為學長就被調到開發部門了,到了開發部後,上司是一個相信學長能力的人,重要事情向他報告好,其他瑣碎的是學長決定就好,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上司。在NIKE一待就待了18年,學長很欣賞NIKE公司的管理方式,很有條理,有一定的SOP。
目前臺灣鞋業的嚴重問題
問起現在台灣鞋業的面臨問題,學長表示主要的還是中間幹部缺乏,沒有銜接的人力資源,很難去完整管理整個鞋業。人才的斷層讓學長和鞋工會感到十分擔憂,只希望在現代逐漸被機器所取代的年代,人力管理必須有個完善的制度。而不僅是人力方面的問題,機器化的時代也必須要去思考人員的走向以及變動。
與年輕人共同激盪出不同創意思想
隨著製鞋產業的興盛,學長回歸學校,擔任起鞋業科目的老師,在逢甲開班授課。喜歡和年輕人相處的學長,同時也是學弟妹的老師。教起鞋業如何製造時,那神采奕奕的眼神充滿自信和對鞋業的喜愛都能讓學生們感受到老師的熱忱及用心,且不僅在透過學習課程中讓學生們了解到如何製作出一雙雙實用好穿的鞋子,並且從中得知做鞋子所需要的具備條件是甚麼,希望在此能讓同學們能夠對於台灣鞋業產生興趣,進而進入鞋子這個產業,為台灣鞋子產業盡一份心力。
多方學習、擇你所愛並且珍惜感恩
和學長聊到最後,學長不忘緬懷學弟妹們勇敢的嘗試各方面不同的行業,找到自己找到的興趣最為重要,只要努力去做不怕苦,一定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人生不一定只侷限自己相關科系的行業,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長才,多學習不同的領域,探索自我,也能在過程中認識自己。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人事物,在人生中遇到的每件事和每個人都是一種緣分,不論是好是壞,緣分得來不易,知足感恩貴為重要。
談起學長是否有過人生低潮時,學長思考了很久便說好像沒有。他說每個工作都會遇到辛苦和煩躁的事,但他會以平常心的面對種種考驗,凡事都一定能關關難過關關過,而他很感謝在這一路上都遇到很好的機緣,並且他時時都準備好自己的能力,等待機會找上門。
收起筆記本,持續和學長閒話家常,話語中感受不到年齡的代溝,只有滿滿的學長與學妹們之間的暖心交流。很感謝這次學長願意讓我們受訪,雖然只有短短幾小時的時間,但卻讓我們意外滿滿的收穫很多。不僅讓我們得知以前的逢甲和現今有多大的不同,也讓我們感受到比起當年,現在的我們是多麼幸福。 而唯一不變的是,逢甲人忠勤誠篤的代代相傳,並且延續下去。
現今的逢甲,擁有充分的資源以及良好的機能環境,每當夜晚來臨,晚上的逢甲依舊通火燈明,不論是校園內的社團活動亦或者是校園外的繁華夜市,回家的孩子永遠不怕黑暗,守衛在各個校門盡忠職守的站崗護送著學生們的離去。每天的每天,校園充斥著老師透過麥克風教學的聲音,逢甲的日常依舊平凡,卻也格外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