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連結

熱心服務 耕耘家鄉 眾志點亮島嶼 走向璀璨浪花盛宴|專訪澎湖縣議會 鄭嘉薇秘書長

  • 27 Aug 2025
  • 第394期
  • 文/陳書芸.攝影/澎湖縣政府、澎澄飯店提供
A+ A-

學歷: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系85年畢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95年畢
現職:
‧澎湖縣議會 秘書長
經歷:
澎湖縣政府民政局科員、
行政室新聞課長、縣長室秘書、
行政室副主任、教育局副局長、
教育處處長、財政處處長、
文化局局長

靠著不怕轉彎的學習精神,鄭嘉薇學姊從本島回到澎湖投入公職,如今擔任縣議會秘書長,以熱忱投入地方服務。她深信專業能學習,但心中的那份「想為家鄉做些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力量。澎湖不只是碧海藍天,更有如琉璃般透澈的海水、生猛鮮甜的海鮮,以及鬼斧神工的玄武岩奇景。還有那場在危機中誕生、如今已超過二十年的澎湖花火節,成為澎湖最璀璨的象徵,照亮了她心中對家鄉更深的熱愛。

專業是必要 職場學習與服務熱忱更重要

大學畢業後,鄭學姊原本要留在台灣本島工作,擔任新光三越百貨的服務指導員,但因父母都在澎湖,出於對家的牽掛,她還是決定返鄉。當時澎湖產業尚未多元,除了軍公教,穩定的職缺並不多,土地管理專業出身的她,曾一度徬徨。她先在馬公機場擔任航空公司櫃台人員,但仍希望能再嘗試不一樣的挑戰。
「當時覺得如果能進縣政府,就算起步再小,也有機會慢慢轉到自己想做的領域。」鄭學姊回憶,正是職場前輩的一句鼓勵,讓她決定辭去機場工作,專心準備公職考試。幸運與努力相隨,她順利錄取,從基層開始。進入公職不到四年,就升任新聞課長,跟著縣長的行程,也因此累積了豐富的人脈和經驗。接著,她歷任縣府秘書、行政處副處長、教育處副處長,在到不到四十歲就當上教育處處長。
一路走來,鄭學姊始終相信,專業出身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願意投入心力服務地方。「如果我們有一顆想服務的心,其實能做的事情真的很多。」她笑著說。如今在縣議會擔任秘書長,她仍以這股熱忱,繼續在澎湖這片土地上耕耘。


吉貝島石滬。(攝影者:王羿婷,澎湖縣政府提供)


夕陽之美。(攝影者:黃頌堯,澎湖縣政府提供)

返鄉青年投入公職 用專業服務點亮在地

回想起過去在縣府內的輪調,她笑說:「專業都是可以學習的,但管理一定要有方法。」從新聞課長、縣長室秘書,到教育處長,每一次職務轉換都意味著全新的挑戰。尤其教育領域與她大學所學的土地管理南轅北轍,為了勝任,她不僅向同事與校長們請益,也決定報考博士班進修,把公共事務管理的理論與實務結合起來。
擔任教育處長期間,她學習台北市政府推動的「教育111」計畫,協助各校落實「一校一特色、一生一專長、一個也不能少」,即使是離島上的小學,也能讓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亮點,不必因?經濟因素而缺席學習的機會。對她來說,教育不是單一部門的責任,而是社區、老師與家長必須共同投入的志業。離開教育處後,鄭學姊轉調至合併財政與地政工作的財政處,意外找回了自己在逢甲大學所學的土地管理專業。她說,那是讓她特別有成就感的階段,「能在公有土地管理、土地變更或協助民眾解決土地問題上,發揮專長,覺得很開心。」而在地政業務上偶爾遇到逢甲的學長姐,也總讓她心中多了一份親切。「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是我以前從來沒有預想過的。」只要願意學習,哪怕方向再大幅度地轉彎,也能在人生的每一個崗位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與舞台。



113年度全國秘書長、副秘書長業務會報。

成為政府與民眾的橋樑 尋找平衡的協調者

現任澎湖縣議會秘書長的職位,鄭學姊分享,這個職位與單位是一條連接人民與政府的重要橋梁,也是一場每日在多重立場間拉鋸的修行。她形容,澎湖縣議會就如同縣府的另一個軸心,一個是行政,一個是立法,而她所擔任的秘書長,便是整個議會運作的重要樞紐。除了要統籌各項議會事務,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協助議員審查提案,確認每一項提案的合法性與合理性,更要替民眾把關與發聲。
然而,在看似條文與規章的背後,真正考驗的是對人心的理解。鄭學姊坦言,最艱難的不是文件或程序,而是面對那些懷抱期盼、甚至帶著無助心情走進議會的民眾。「人民會走進議會,就表示他真的遇到困難。」但並非所有問題都有解,有些卡在法律紅線,有些則取決於行政單位是否願意承擔。
在多數時候,她必須同時設身處地為人民著想,也要顧及行政機關的立場,擔任在中間尋找平衡的協調者。無力感,對她而言並不陌生,尤其當她明知有空間可以解決問題,卻看著行政端裹足不前。即使如此,她仍堅持,能勝任這份工作,最重要的並不是專業背景,而是那顆想為社會多做一點事的心。「公僕一定要有願意服務的那顆心吧!」正是這份心志,讓她持續在澎湖這座離島上,繼續默默耕耘。


澎湖三仙塔小希臘美景。(攝影者:陳慧卿,澎湖縣政府提供)

島嶼家鄉記憶 療癒浪花與暖心海味湯

談起澎湖這塊美麗土地,鄭學姊的眼神立刻亮起來。這片群島不只是家鄉,更是一個藏著無數故事與風景的寶盒。她喜歡把澎湖分成三個面向來介紹,首先澎湖獨有純淨的海,海水透澈得像琉璃,深夜時的離島更顯寧靜療癒。鄭學姊笑說,如果想放空自己,不妨到離島住上一晚,把手機關掉,只聽浪聲拍岸,隔天一早醒來,就能在晨光裡聽見漁販沿街叫賣的聲音。「那種清晨現撈的海鮮,現煮成一碗熱呼呼的魚湯,真的很幸福。」在這裡,生活可以在沒有目的的散步中找到片刻寧靜。
第二個面向,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景。澎湖超過九成的地質由玄武岩構成,而這些玄武岩千姿百態,有如百摺裙、有如靴子,也有一顆顆珠狀垂落的造型,宛如隱身在小徑深處的藝術品。許多地理專家都曾專程造訪,驚嘆澎湖玄武岩的多樣與壯麗,讓這裡成為世界級的地質寶庫。
最後,則是澎湖深厚的人文底蘊。自元朝就在此設立巡檢司,到清朝末年建造多座砲台,澎湖一直是海上戰略的重要據點。島上如風櫃蛇頭山荷蘭城堡,都蘊藏著歷史的痕跡,連台南熱蘭遮城的一部分建材,據說也是從澎湖運過去。每年元宵節在澎湖,更是比過年還熱鬧,「乞龜」習俗在廟宇裡擺滿各式各樣的平安龜,從肪片龜、金錢龜到麵包龜,居民博龜祈求來年平安順遂,以及全台最古老的「開臺天后宮」,顯現出離島獨有的信仰文化。「這些內涵的東西,是別人複製不走的寶藏。」澎湖不只是風景絕美的旅遊地,更是個充滿故事與記憶的家鄉,編織出她對澎湖深深的情感。


滬。(攝影者:楊世豪,澎湖縣政府提供)


澎湖柱狀玄武岩島群被文化部評選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

歷經重創蛻變 走向璀璨的生命力

已有超過20年歷史悠久的澎湖花火節,是每年春夏最絢麗的約定,吸引不少國內外遊客到此共赴一場星火與海浪交織的璀璨盛宴。卻鮮少人知道,這場盛事的起點,事實上是來自2002年,一場悲傷的611號班機空難。當時墜機發生在澎湖外海,雖事故不全然與澎湖有關,但「黑水溝」的傳聞與恐懼籠罩全島,觀光產業幾乎陷入寒冬,連澎湖的海鮮都被流言波及,讓人心痛又無奈。
危機之中,轉機悄然萌芽。幾年後,當時易遊網的總經理造訪澎湖,看見碧海藍天下仍值得珍惜的美景,決定攜手縣府打造一個能吸引人潮、延續旅遊熱度的活動,於是澎湖花火節就此誕生。
澎湖花火節的初衷是振興觀光,但20年來的觀光發展已超越單純的煙火秀,包括融入無人機展演、大型IP合作,帶給旅人全新的視覺體驗。甚至連施放煙火的日子,都刻意安排在平日,就是盼望能分散人潮,讓遊客多留幾天,深入探索澎湖。這一切都是政府與業者共同努力,重新點亮澎湖的樣貌。
除了花火節,新飯店、免稅商店、店家的進駐,不僅提升服務品質,更帶動整個澎湖市場的良性競爭與嶄新風貌。鄭學姊深有感觸地說,這些企業不只是投資觀光,更熱心社會公益,從捐助公共設施到協助教育資源流通,形成一股讓澎湖更美好的循環力量。
這幾年也有越來越多澎湖的年輕人願意返鄉、留鄉、創業,將家鄉的特色,化成一件件別具創意的產品或文化活動。正如澎湖的花火節,從悲傷走向璀璨,也為這片島嶼帶來一股不滅的生命力。


已有20年之久的澎湖花火節,是每年春夏澎湖最具指標的觀光活動之一。(澎澄飯店提供)


奎壁山摩西分海。(攝影者:顧博仁,澎湖縣政府提供)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逢甲大豐收  6專利2未來科技外加1金1銀1銅佳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