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連結

一年的勇氣,開啟人生新篇章:走進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士後專班

  • 11 Oct 2025
  • 第396期
  • 文.圖/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士後專班
A+ A-

在 AI與數位化浪潮席捲各行各業的今天,從金融業的智慧風控到製造業的智慧工廠,再到零售業的全通路服務,產業普遍意識到:單一專業已經不足以支撐未來。唯有結合科技與本業的跨領域人才,才能推動企業向前邁進。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LS)預估,2023–2033年電腦與資訊科技領域的整體就業需求將大幅成長,這也意味著科技能力已逐漸成為各種專業的核心配備。

對於已經踏入職場或正在探索方向的人來說,重新回到校園進修看似遙不可及,但走進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士後專班的教室,你會遇見不同的逢甲人。林俊傑,從服裝設計跨入資訊領域,把視覺美感帶進前端與App設計,回望這一年,他形容「辛苦,但值得」。陳憶柔,來自會計領域,自零開始學習網頁基礎、資料庫、AI及軟體工程/專案管理,透過專題訓練強化邏輯與解題,並嘗試把財務背景與資訊技術結合,朝「結合財務與科技的問題解決者」邁進。許嬿汝,日文系畢業,從不識HTML起步,循序建立前後端與資料庫、AI的基礎,接觸前端Vue.js與後端Spring Boot,並將語言優勢延伸至日本市場與跨文化應用。

為期一年的正統課程,把「會寫程式」變成「會做產品」

不同於短期訓練營,它是一段為期一年的正統課程:修滿48學分取得第二學士學位,可續讀研究所。專班最大的特色在於正統與系統性,透過學系的嚴謹訓練,循序漸進建立基礎。課程從基礎程式語法,到前端框架、後端開發、資料庫設計,再到人工智慧、物聯網、行動應用,每一階段都有理論與實作的驗證,也特別強調軟體測試與專案管理,讓學員學會如何把作品交付並維持品質。

同學們坦言,起初對程式一無所知,面對電腦反覆出錯的訊息常感沮喪;但正因為完整的課程架構與老師耐心引導,他們才能在短時間內累積出與業界接軌的能力。有人從只會Excel的分析師,成為能設計資料庫並撰寫 AI 模型的開發者;有人從設計師跨足前端,將美感轉化成互動介面;有人善於運用語言優勢,建立跨文化應用。這種成就感,是補習班難以給予的。

產學連結:在真實情境裡練功

除了課堂學習,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士後專班也與企業深度連結。例如資訊服務龍頭精誠資訊等合作夥伴,與學校共同設計課程並提供專案實作,安排業師帶領學生走進真實產業現場。這讓學員不只是學會寫程式,更學會如何將原本的專業優勢與新的資訊能力融合成解決方案。懂設計又懂前端的開發者、懂財務又能做AI分析的顧問,都是數位轉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校內Apple電腦教室舉辦廠商說明會。


參訪精誠資訊公司。

重返校園:重啟熱情與膽識

回到校園,也帶來了久違的青春氣息。圖書館裡挑燈夜戰、與同學激辯專題方向,甚至課堂上被教授點名的緊張感,讓許多人感慨:「彷彿回到學生時光。」對許多離開學校多年的人而言,這一年是檢視自己、重新出發的機會。不只是獲得知識,更重拾了學生時期的熱情與膽識。而面對費用的顧慮,行政院「拉近公私立大專學雜費差距方案」提供每學年定額補助,弱勢加碼助學,也讓這趟返校之路更踏實。

可驗證的成果:八成以上成功轉職

最終的收穫,則在於職涯的轉變。有人直接進入軟體公司或半導體產業;有人帶著新技能回到原領域成為跨域人才;也有人繼續攻讀資訊碩士,深入探索人工智慧或資料科學。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屆畢業的同學中,有意轉職的 12位中,10位成功進入資訊科技公司或半導體相關產業,轉職成功率逾八成。這不只是冷冰冰的數據,而是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他們曾在職涯十字路口徘徊,最終選擇重返校園,如今站在新的舞台上。


資訊工程學系學士後專班第一屆畢業典禮。

用一年勇氣,換一生選擇

AI時代需要再進修,但更重要的是滿足心中那份想創造、想突破的渴望。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士後專班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人們可以用一年勇氣換取一生的禮物——不只是學會程式,而是學會如何把自己的專業與科技結合,開啟人生新的篇章。


學士後專班畢業餐敘活動。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逢甲大豐收  6專利2未來科技外加1金1銀1銅佳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