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號逢甲小書屋—花蓮新城「練習曲小書屋」
《逢甲建築小書屋》不只是一間書屋,而是一份守護的承諾
花蓮新城,由逢甲建築專業學院推動的「建築小書屋」,正悄悄改變孩子們的日常。它不只是提供閱讀的空間,而更像是一棵在風雨中扎根的樹,為在地孩子撐起夢想的樹蔭。
逢甲大學副校長黎淑婷頒發感謝狀。
俊憲是小書屋志工,既是「國花童軍」,更具備 ACLS(高級心臟救命術) 專業背景。這兩天參與,眼中看見的不僅是建築與閱讀空間的重生,更是一場結合專業與社會責任的實踐。「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用童軍的精神詮釋小書屋的存在,而這座由社區、企業與志工共同打造的場域,正是「行動服務」最具體的見證。每一磚一瓦,不只是結構,更是一種對「未來」的承諾。
作為醫護專業者的視角更關注安全。「在這樣的空間裡,腦中不斷模擬各種可能的風險:如果孩子跌倒、若有人突發狀況,誰能第一個出手?安全來自於事前準備。」這份專業的盤點,也讓「小書屋」多了一層無形的守護。最令人動容的,是小書屋背後的理念——「改造而非拆除、利用而非浪費、共好而非單贏。」這份堅持,不僅是空間的重塑,更是一種教育的宣言,期望讓孩子在安心、堅固而充滿希望的環境中成長。
「逢甲建築小書屋」或許僅是一個小小據點,卻像是一首長遠的樂曲前奏,讓閱讀、夢想與守護,在花蓮新城緩緩延展。
逢甲建築小書屋與新城國小棒球隊合影。
教育不是距離的問題,而是資源能否跨越邊界
在偏鄉與城市之間,存在的不只是地理距離,更是教育資源的落差。逢甲大學建築團隊推動的「建築小書屋」計畫,正是跨越這道鴻溝的具體行動。近日,花蓮新城第23號「練習曲小書屋」正式啟用,它的前身是一處多年閒置的晨光幼兒園,如今卻搖身一變,成為閱讀、遊戲與社區交流的「共融基地」。
這次能夠參與啟用典禮,因緣來自小書屋總幹事蔡榮琮學長,以及金保系友會創會理事長閔鐘學長的邀請,並有機會與黎副校長、泰霖執行長深入交流。從他們的分享中,我看見小書屋不只是空間重生的案例,更是教育公平的象徵。至今,小書屋已在海內外落成二十餘座,並正一步步朝「百座願景」邁進。每一座小書屋,都是社區、校友與志工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點亮偏鄉教育的微光。
「練習曲書店」提供新城國小棒球隊棒球訓練。
一座小書屋,一盞希望燈——從台灣到世界的公益教育實踐
有幸參與了多座小書屋的啟用儀式,每一次站在不同的鄉鎮,我都能感受到社區的熱情與期待。小書屋不僅是書本與孩子的連結,更是偏鄉與城市的橋梁。「一座小書屋,點亮的不只是書本,而是孩子們看見未來的眼睛。」在這樣的過程裡,我深刻理解到教育不僅是課堂上的傳授,而是資源的再分配與社會責任的實踐,這次經驗讓我體會到學術與行動的交會,研究若僅停留於書本,便失去溫度;唯有走入社區,才能看見理論如何回應現實。「小書屋的牆壁不只是磚瓦,而是城市與鄉村、研究與行動、理想與現實的橋梁。」對我而言,這是一場難得的社會觀察與生命學習。
蘇泰霖執行長及小書屋志工與新城國小棒球隊賽前禮儀共享快樂與活力。
這趟花蓮之行,我也特別帶上家人同行,把公益化為一堂家庭教育。孩子們在現場親眼見到社區居民的付出,並與在地小朋友互動。返程途中,孩子一句「爸,我們下一次要去哪裡呀?」提醒我,教育並不在於說教,而在於陪伴與體驗。「教育不是告訴孩子什麼是幸福,而是帶他去感受幸福。」
最觸動我的,是一位小朋友悄悄對我說:「你們來這邊,我們好開心啊!」那雙眼睛的光芒,比任何書本的理論都更有力量。此外,我們還與榮獲花蓮縣第一的新城國小棒球隊一同奔跑。烈日下,孩子們仍專注於夢想,那種堅持讓我深信:「教育能改變生命的進程,更能延續夢想的力量。」
「逢甲建築小書屋」自創立以來,秉持「改造而非拆除、利用而非浪費、共好而非單贏」的理念,正在逐步實踐「百座願景」的藍圖。公益從來不遙遠,它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願意「一起做、一起相信、一起守護」,愛與夢想就能在更多角落綻放。

23號練習曲書屋為偏鄉學童創造更好的多媒體學習環境。
所領導的團隊以「駕馭超進化之智慧電子避震系統」技術脫穎而出,榮獲2023未來科技獎。.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