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連結

地球的呼喚: 面對環境三大危機的全球行動

  • 05 Nov 2025
  • 第397期
  • 文/徐筱晴(會計85/廻鄉有機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圖/轉載網路
A+ A-

當我們享受科技與便利帶來的豐盛生活,地球卻在默默承受沉重的環境代價。當代人類正面臨三大交織的環境危機—塑膠污染、食品污染與農業污染。這三者如同緊密相連的鎖鏈,牽動著海洋、土地與人類健康的未來。唯有以全球視野與系統性改革,才能讓地球重獲喘息的機會。

塑膠污染:從便利到負擔

塑膠曾象徵科技與現代化,如今卻成為地球難以承受的負擔。全球每年約有九百至一千四百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形成太平洋垃圾帶,面積高達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四十個台灣大小。農業每年也使用約一千兩百萬噸農膜,加劇土壤退化與微塑膠滲透問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出,現代人每年平均攝入超過五萬顆微塑膠顆粒,主要來自水產品、食鹽與包裝材料,長期影響免疫與內分泌系統。歐盟頒布《一次性塑膠指令》,禁用十類一次性產品,要求2030年前所有包裝可回收或循環再利用;德國推動「雙向回收系統」,塑膠瓶回收率已超過98%;中國規劃於2025年前全面禁止不可降解塑膠袋。
這些政策標誌著全球正從源頭減量邁向系統循環,朝「無塑文明」前進。

食品污染:從農田到餐桌的危機鏈

食品安全問題已不再只是消費議題,而是環境與健康的交叉焦點。上游的重金屬污染、下游的包裝滲出,使污染滲透到整個食物鏈。研究顯示,中國部分地區蔬菜鉛超標率達13.6%,糧食鎘超標率5.46%;而外賣包裝塑膠在十年間暴增三十倍,增加了食品化學污染的風險。
為應對這一挑戰,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倡議「星球健康飲食」(Planetary Health Diet),提倡以植物性飲食為主、減少動物性食品與食物浪費。歐盟提出2030年化肥與農藥減量50%、食物浪費減少30%的目標,日本與歐盟同步推動「碳標籤制度」,要求食品揭露生命週期碳排放量,讓消費者成為改變的力量。
這些政策不僅守護健康,更反映出人類從「吃得飽」走向「吃得永續」的文明演進。


2025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為「塑戰速決」(#BeatPlasticPollution),希望終結塑膠汙染。

農業污染:土地的傷痕與轉型契機

農業是人類文明的根基,卻因長期依賴化肥與農藥,讓土地陷入惡性循環。全球約有一千萬公頃耕地受重金屬污染,三千六百萬公頃農田遭有機污染物侵蝕。化肥中的氮磷流入河川湖泊,造成水體富營養化與藻華爆發,每年因此損失糧食超過一千萬噸。
各國紛紛採取行動。歐盟共同農業政策(CAP)將40%預算用於氣候行動,要求至少5%農地設置生態焦點區;德國設定2030年有機農業用地占比30%,每公頃補貼250歐元;巴西擴大低碳農業面積至7200萬公頃。中國則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化行動方案(2021-2025)》並補貼生物降解地膜試點,逐步推動綠色轉型。
研究證實,有機農田的土壤碳儲量比常規農田高出10%至30%,每公頃每年可多固定450至600公斤碳,不僅減緩氣候變遷,也恢復土地生命力。

世界的回應:從危機走向轉型

目前全球已有151個國家提出2050年碳中和目標,其中34國已立法通過,52國將其納入政策規劃,涵蓋全球88%的碳排放量。世界銀行與綠色氣候基金(GCF)也積極投入資金,支持農業減排與塑膠治理計畫。從政策到行動,世界正在以更全面的視角面對環境挑戰。塑膠減量、飲食轉型與農業永續,三大領域的改變正構成全球生態復甦的關鍵支柱。

結語

環境問題的核心,不在於單一污染源,而在於人類生活方式的整體結構。塑膠、食品與農業三大危機,其實指向同一個根源—過度消耗與錯位的生產模式。唯有透過政策驅動、科技創新與全民參與,才能讓永續從理念化為行動。
尊重生命、回歸自然,不僅是環保的口號,更是人類能否延續文明的關鍵抉擇。當我們少用一個塑膠袋、多一份感恩與節制,就是為地球續命的一次努力。願這份對土地的敬意,成為逢甲人共同的行動信念。


現代人每年平均攝入超過五萬顆微塑膠顆粒,主要來自水產品、食鹽與包裝材料,長期影響免疫與內分泌系統。

作者簡介:
徐筱晴,逢甲大學會計系畢業。長期致力於環境永續與生態農業推廣,關注塑膠污染、健康飲食與有機農業議題,主張以「尊重生命、回歸自然」為核心理念,推動人與大地和諧共生的未來。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逢甲大豐收  6專利2未來科技外加1金1銀1銅佳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