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連結

淨零綠領人才培育的搖籃—逢甲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學系

  • 11 Jul 2025
  • 第393期
  • 文.圖/逢甲大學工科學院
A+ A-

工科學院

在氣候變遷、環境污染與資源耗竭日益嚴重的時代,淨零碳排已不再只是政策口號,而是全球各國共同面對的重要行動目標。逢甲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學系(簡稱環科系)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呼喚下,肩負起人才培育的使命,成為台灣中部最早的環境人才培育基地。

四十餘載耕耘,從環境科學邁向淨零碳排

環科系創立於1980年,前身為環境科學系,是台灣中部第一所環境相關學系。創系初期以生態、保健與污染防治為重點,後為因應國家發展需求逐步強化工程導向。1995年改為現名,並成立碩士班,2005年擴增博士班,建立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

目前已培育逾3500位系友,服務於政府單位、顧問公司、高科技、綠能與學術研究等領域,許多系友擔任政府環境單位與產業界的中高階主管,是推動環境永續的重要力量。

實務導向與永續思維並重的課程設計

本系教學以「專業能力」、「實作精神」與「永續素養」為三大核心。課程涵蓋水污染防治與環境化學分析、環境生物技術、環境規劃與管理、空氣污染防治與噪音振動、土壤與廢棄物、淨零碳排、及勞工安全衛生。

課程設計循序漸進,自大一「Freshman Project」,至大二「環境專題」與「服務學習」、大三「學士論文」,至大四「整合性專題實作」與「菁英實習」,培養學生解決環境問題以及與業界接軌的能力。

全系共設五門專業實驗課程,且為全國唯一設有「生物實驗」課程的環工相關科系,讓學生透過實作深入理解環境議題與技術應用。


生物實驗課。

堅強師資,學術與實務兼備

本系擁有14位具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專長涵蓋環工、化工、微生物、生態毒理、環境科學與職業衛生。除學術研究外,師長們亦積極參與政府與企業合作的產學計畫。多位師長亦曾擔任環保局長、與學校行政主管等職。吳志超教授、吳俊哲教授、與陳志成教授因研究與產學績效卓越,榮獲學校特聘教授殊榮。陳俊吉副教授榮獲2022年台灣氣膠研究學會「秋森獎」,所指導學生亦獲國科會大專生研究創作獎,展現優異研究能量。


環科系三位校特聘教授由左至右分別為吳志超教授、吳俊哲教授及陳志成教授。

學生成果豐碩,系友拓展國際舞台

環科系學生在各類環境創新與專題競賽中表現優異,獲得環境部、國科會等肯定。學生積極參與碳盤查、環評、水質與空污模擬等實務專案,提升實作與就業力。

畢業系友廣泛分布於環保單位、學術界與產業界,也有多人赴海外深造。鼓勵學生參與國際交流,如赴美內華達大學、前往東南亞、中東、歐洲及蒙古等地進行交換與學習服務。

與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合作之「3+1+1雙聯學程」,讓學生於五年內取得台美學碩士學位。2025年碩士生更獲選教育部「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將赴澳洲參與永續旅遊與環境管理培訓。


碩士生廖苑茵獲選教育部「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代表,至總統府與總統合照。

淨零綠領人才養成基地

2023年起,環科系大四學生可選修「ISO 14064組織溫室氣體內部查證人員訓練課程」,已有60人取得組織溫室氣體內部查證人員合格證照,具備淨零相關職能能力。

2025年,環科系加入由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主導的「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成為中區核心培育學校之一,提供氣候變遷與碳管理訓練課程,協助產業與政府推動轉型。所謂「綠領人才」,是具備專業訓練與證照,能引領單位減碳、導入ESG與永續實踐的關鍵角色,這也是環科系努力培育人才的目標。


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

走入社會,實踐專業

環科系長期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環境監測、空污模擬、水資源調查與低碳社區規劃,讓學生從課堂走入現場,參與真實工作。透過「服務學習」、「專業實習」與「產學合作」,強化學生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實務能力,培養具行動力的環境專業人才。

共築綠色未來

逢甲環科系以「人才 × 技術 × 社會責任」為核心,致力於智慧環境管理、污染防治、碳中和工程與資源循環等前瞻發展,培養引領時代的綠領人才。

「選擇逢甲環科,就是選擇一條為地球努力的道路。」我們誠摯邀請對環境有熱情的青年加入逢甲環科系,與我們一同邁向永續未來。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逢甲大豐收  6專利2未來科技外加1金1銀1銅佳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