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連結

培育具國際競爭能力之紡織人才

  • 11 Jan 2018
  • 第303期
  • 文/陳文正(纖維與複合材料學系系主任) ‧ 攝影/纖維與複合材料學系
A+ A-

紡織產業涵蓋了紡織纖維製造、紡紗、織布、染整及紡織成品等各次產業,是一個價值鏈很長的產業,相關產品更締造前四名進出口匯兌收益產業。受到貿易自由化、勞動力成本上升、東南亞新興市場崛起等影響,從過去依靠大量勞力生產的成衣代工出口,轉型到主力發展技術差異化的機能性纖維及布料生產出口,紡織產業從低價競爭的困境中,找到「機能性紡織品」這個發展重點,由「價格競爭」轉變為「價值競爭」。

纖維與複合材料學系跟隨著由人人口中的夕陽工業,轉型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機能性產業,因此由原前身為「紡織工程學系」更名後為「纖維與複合材料學系」,繼往開來成為未來在紡織產業一個重要的推手。透過校內課程的再造,藉由freshman project、capstone course,接軌大學部7+1的業界實習及產學合作交流,以培育未來的紡織人才更具國際競爭能力。

課程設計除教授纖維和複合材料基礎課程,同時兼顧專業的紡織製備技術及一般就業市場技能。課程設計大略歸納為兩大主要領域以及4大工業應用領域。此外依照就業市場趨勢接軌國際於106學年度全面導入與實施CDIO課程設計,引入主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以Conceive(構思)、Design(設計)、Implement(實現)、Operate(運作),簡稱CDIO作為創新教學模式,藉由翻轉傳統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強化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培養人際溝通與問題解決能力。


紡織系產學聯盟簽約。

兩大主要課程領域分別為:

1.纖維材料領域:目標為傳統與功能性纖維材料之相關物理化學與製程說明,及其相關製品之運用。
2.複合材料領域:目標為高性能與高模數之功能性纖維複合材料之相關物理化學與製程說明,及其相關製品之運用。

四大工業應用輔助領域為:

1.高分子材料領域:目標為高分子合成與加工技術,及其相關物理化學性質與製程之說明。
2.奈米材料領域:目標為具有機能性奈米材料之相關物理化學與製程說明,及其相關製品之運用。
3.能源與生醫材料領域:目標為節能減碳、能源供給、生物醫學上之衍生技術及其特性與其相關製程說明。
4.染色整理領域:目標為染整加工之衍生技術及特性與其相關製程說明。

105學年度為大一新生開設新鮮人專題計畫(Freshman Project)課程,該課程透過想像力與創意思考能力的激發,啟發學生想像力、創新力及軟能力,提升大一學生對未來所學的認知和重視;另為加強提升學生技術需求,並以纖維材料與複合材料工程實務應用為導向,整合梭織、針織、不織布(無紡布)實習工廠workshop暨複合材料、高分子實習,讓知識與實作緊密結合之深碗學習課程;因此極度重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期建立專題式學習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擁有完善的織物檢驗設備儀器與完整的纖維與複合材料加工製備機台,並完全應用於學生實習是國內大專院校所的唯一。另外橫跨大二暑假延伸到大三全學年與大四上學期的專題式學習課程(capstone course),除了是在校生畢業前的檢核,更延續所有紡織/纖複人的共同回憶,更能有效檢視學生核心能力的達成;最後大四時期本系為落實與產業實務聯結,以達學用合一之教育目的,自103學年度開始著手進行課程改革增設校外實習課程,包括新增適用於大學部與研究生之各種寒暑期校外專業實習、學期校外專業實習暨全學年之校外專業實習課程。藉以建構本系多面向與完整的終端課程及提升學生的國際行動力、機會與學術交流等,如此可在有限的時間及資源內,將學生朝向最佳化的方向培養,以提升學生未來進入社會就業的競爭力。

纖維與複合材料學系藉由產官學研的合作,提高大學的研發效率,使其政府的R&D投入對整體經濟和社會更有貢獻。近幾年參加許多國家及國際的創新及發明競賽,都獲得不錯的成績。

並由紡織與材料工業研究中心團隊主持的兩期「深耕工業計畫」更是國內唯一,參加2015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獲得金牌肯定的「可撓式發熱布」,市場需求大其訴求製程技術與使用原料,幾乎無毒無汙染,與傳統燒製方式相比,對環境保護大有助益。可廣泛應用在衣飾、家具和醫療設備等用品。另外陳文正系主任與3位畢業生及2位在校博士生所組成的6人學研新創團隊在105學年度,於科技部的鼓勵與學校的支持下,角逐第13屆國家新創獎,並在參與競賽的140多件申請案中脫穎而出,獲醫療器材與設備組「國家新創-學研新創獎」。


2017 Taipei Innovative Textile Application Show 台北紡織展。

另外內政部正式立案的系友會財團法人「中華逢甲大學纖維與複合材料協會」,在歷任理事長暨現任理事長昱晶光電總經理潘文輝博士的帶領下,已經凝聚近百位系有參與line群組,也因此讓全國人暨逢甲人看見前後逢甲大學纖維與複合材料學系/紡織工程學系,生生不息傳承過去、延續未來的發展無可限量。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逢甲大豐收  6專利2未來科技外加1金1銀1銅佳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