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能學院
當今世界已從過去的VUCA(易變、不確定、複雜、模糊)時代,步入一個更極端混沌的「BANI」時代—系統是脆弱的(Brittle)、環境令人焦慮(Anxious)、因果關係非線性(Non-linear),且局勢令人費解(Incomprehensible)。當微小的演算法錯誤便足以癱瘓全球系統、造成鉅額損失時,我們必須重新思考:AI時代的關鍵人才應具備何種視野與能力?答案不僅在於技術深度,更在於駕馭混亂的宏觀視野、擘畫轉型的實務架構力,以及在變動中領航的組織導航力。
洞察趨勢,定義未來:不僅是技術追隨者的宏觀視野
回顧科技發展史,熊彼得的創新週期理論指出,每一次創新浪潮的週期都在縮短,影響力卻持續增強。AI無疑是引領第六波浪潮的關鍵創新,其技術普及速度更是前所未見。ChatGPT僅用不到3年,用戶規模便達到網際網路發展23年才企及的90%滲透率 。
Gartner預測三成GenAI專案將因價值不明確等挑戰而在概念驗證(PoC)後失敗;OpenAI也一直面臨營收與虧損並存的窘境。凸顯了高速發展背後的挑戰。因此,新世代AI人才不能僅是技術的鑽研,更需具備宏觀視野,洞悉AI的歷史定位與潛在風險,並在國家級AI戰略框架下,為企業做出兼顧創新與風險的策略性抉擇。
轉型藍圖的擘畫者:從營運模式到AI工廠的實務架構力
面對AI帶來的指數型成長威脅,企業的應對之道不能只停留在「升級」單一產品或技術,而必須進行營運模式的根本「轉型」。真正的數位轉型,是整合價值主張、商業、資訊與營運四個構面,建立一個能規模化傳遞價值、高效拓展範疇且快速學習的全新營運模式 。
此模式的具體實踐,便是打造一座「AI工廠(AI Factory)」。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系統:透過廣泛的資料收集與整合,開發出更好的演算法 ;更好的演算法帶來更優質的服務,吸引更高的使用量;而更高的使用量又回饋了更多數據。驅動這座工廠的人才,需具備建構數據平台(Data Lake)、推動系統整合(SI),並串連數據、演算法與流程的實務架構力,才能擘畫出扎實的轉型藍圖。
數位轉型的核心要素。
混亂中的領航員:兼具敏捷與韌性的組織導航力
在BANI世界中,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取決於其「敏捷性(Agility)」與「組織韌性(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敏捷是跨部門快速回應市場的能力 ;組織韌性則是在衝擊中不僅能存活,更能學習、適應與茁壯。它涵蓋營運、供應鏈與資訊三大領域,並體現在產品、流程與人員等核心元素上 。
AI關鍵人才將必須是能在混亂中領航的掌舵者。他們除技術外,更需懂得推動組織變革,將敏捷思維擴展至全公司,並以動態領導力建立韌性文化 。誠如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所言,未來你不會被AI淘汰,而是被善用AI的人淘汰 。能駕馭AI並同時建構敏捷與韌性組織的人,才是在BANI時代中真正的贏家。
人工智慧工廠的系統整合與AI運作架構。
本校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學程自成立以來,始終以培養「掌握企業業務流程,選用適切之人工智慧技術,藉由跨域協作,以解決企業運作之議題,提升智慧經營效率」的關鍵人才為理念 。深信透過賦予學生宏觀的科技視野、扎實的實務架構能力,以及敏捷與韌性的思維,他們將能成為引領產業成功轉型的核心力量,並實現「宏觀思考,微處著手,快速前行(Think Big, Start Small, Move Fast)」的創新精神 。期待能有機會與更多的校友企業共同交流、合作,為產業培養符合新世代的AI關鍵人才。
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學士學位學程-企業出題、學生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