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連結

從空間出發的教育革新 寫下環境共生的新篇章|專訪逢甲大學總務長 陳建元博士

  • 21 Nov 2025
  • 第397期
  • 文/陳書芸.攝影/陳書芸、逢甲大學
A+ A-

校園中,無論是樹木或建物,都與總務處息息相關。身兼共善學園管理處處長與環安中心主任的陳建元總務長,帶領團隊從校園建設、環境維護到安全管理,全方位推動校園升級。總務處掌管的範圍橫跨資產、營繕、採購與勞安,讓逢甲的每一處角落都能在效益與美感之間取得平衡。
近年重點工作聚焦於共善樓的管理與綠建築推動,由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設計,實踐「負建築」概念,強調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生態平衡。除了建築理念,共善樓更是AI時代的教學實驗基地,導入TBL(團隊導向學習)模式,打造靈活開放的學習空間。不斷導入智慧設備、節能空調與生態維護概念,積極探索兼顧環保與管理的新解方,展現逢甲推動永續校園與創新教育的實踐成果。


共善樓內部空間設計極簡,高速、穩定的無線網路覆蓋環境,教學動線更有彈性、即時,人與空間的互動更自然。

強大總務團隊掌管校園大小事

陳建元博士曾在105學年度時任逢甲大學總務長,114年再度回任,除了土管系上的教學,還兼任「共善學園管理處處長」與「環境安全衛生管理中心主任」,身兼多重角色,肩負校園建設與安全維護的重責大任。
總務處業務範圍極廣,從校地與房產管理,到校園環境維護、物資採購,乃至共善樓與中科校區的管理,都是團隊的工作範疇。陳總務長形容總務處的核心精神是「三保」—保安、保潔、保管,堅強又專業的團隊全面落實校園的安全、整潔與資產管理。
總務處團隊主要分為四個小組:「採購保管組」負責全校採購、資產保管與特約商店;「事務組」負責校園安全、場地租借、園藝與清潔維護;「營繕組」統籌校舍新建與修繕工程,涵蓋土木、水電、消防、空調等項目;「出納組」處理學雜費及銀行往來業務。此外,隨著勞動部規範日益嚴謹,總務處也負責實驗室與勞動安全檢查,確保校園環境的安全無虞。
「總務工作看似瑣碎,卻攸關師生的學習與生活品質。」無論是硬體建設還是環境管理,大至不動產,小至廁所衛生紙,總務團隊的目標都是讓逢甲成為一個安全、整潔、舒適的校園,共善學園的成立與管理,更是推動永續與共榮理念的重要一步。


專訪當日現場的總務團隊。


校園環境需要許多人力進行維護。

負建築的實踐 人文、環境共善的新平衡

「建築的意義與設計是一回事,建築物理上的本體是另一回事。」逢甲大學共善樓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先生,強調的「負建築」,追求與自然共生、共榮的平衡的理念所設計,不僅是一座校園新地標,更是一個融合生態、人文與教學理念的共榮空間。「我們在驗收時,甚至發現蟋蟀已經在這裡安家,這代表生態真的在這棟建築裡活了起來!」樓宇外觀採用日本進口檜木,刻意「防腐不防黴」,讓木材隨時間與環境變化,展現自然的生命軌跡。「就像森林中的樹木會變色、有植被共生,這些變化本身就是生態的一部分。」
除了建築本身,共善樓更是教學創新的實驗場域。為了呼應AI時代的學習趨勢,逢甲大學積極推動「TBL(Team 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鼓勵學生以團隊討論取代被動學習。「AI時代最大的挑戰不是解題,而是問對問題。」他強調,透過討論與互動,學生不再只是接受知識,而能與老師共同探索,讓教與學成為同一個有機體。
在陳總務長的導覽中,看見共善樓內部空間設計極簡,家具可靈活移動,高密度網路連線設計,達到高速、穩定的無線網路覆蓋環境,讓教學動線更有彈性、即時互動、接軌世界級課程,也讓「人與空間」的互動更自然。「我們希望這裡的風景,不只是綠意與建築,而是一幕幕老師認真教、學生專注學的景象。那樣的畫面,就是最美的共善。」


教學實驗基地為理念,導入TBL(團隊導向學習)模式,打造靈活開放的學習空間。


教學實驗基地為理念,導入TBL(團隊導向學習)模式,打造靈活開放的學習空間。

空間的魅力延伸 打造共享新日常

優質環境的背後,需要管理與維護成本。陳總務長信手捻來數算,從全校四千多台冷氣機、上百棵樹,到每月高達七、八百萬元的電費與日常耗材,這些維持校園運作的開支,都是總務處每日面臨的現實課題。為了讓資源運用更有效率,逢甲大學也積極推動場地租借,開放空間讓社會各界共享。
逢甲大學坐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交通便捷,鄰近國道一號、三號、台中74號快速道路與高鐵台中站,不論是辦理會議、研討會或大型活動都十分方便。「我們常常得到的回饋是,主辦單位最愛下午四點活動結束後,不用再安排行程,大家直接去逛逢甲夜市!」
目前校內可租借場地多元,包含共善學園、體育館、啟垣廳、第九國際會議廳及一般教室等,常吸引企業舉辦研習或考試場次,寒暑假若有過夜營隊也可以洽詢宿舍租借,甚至有校友回母校拍婚紗照。學校也針對不同身份提供優惠,「是我們的校友,當然有特別折扣,我們都盡量配合。」他強調,這不僅是資產活化,更是大學轉型的具體實踐。「共善樓只是一個起點,從空間出發,逐步延伸到營運制度與教育內涵的轉型。」開放與共享的空間,正是逢甲邁向永續與創新的重要象徵。


逢甲大學熱門租借場地之一:人言大樓B1積學堂。


逢甲大學熱門租借場地之一:人言大樓B1啟垣聽。

城市走進逢甲 展現環境共生新篇章

回顧逢甲大學的校地發展,過去校園因水湳機場噪音與範圍受限,擴建困難重重,那時甚至考慮另覓校地。沒想到後來機場竟然搬遷,水湳地區儼然成為台中市區最大規模開發區,為逢甲大學迎來全新契機。
隨著台中中央公園的半月形綠帶成形,周邊建設迅速發展,逢甲大學緊鄰其側,從昔日偏僻後院,搖身成為城市的「櫥窗」地標。陳總務長指出,剛好天時、地利、人和,正值學校六十週年,校友力量成熟,正逢開發新校地的合適時機。水湳校地與共善樓的建設,不僅是空間的延伸,更象徵逢甲大學的新起點,也是逢甲的福氣、百年難得的機遇。這場歷經數十年的轉變,反讓逢甲在台中城市發展的核心區,再次展現教育與土地共榮的新篇章。
「節能、節水,都是大學責任的一部分。」談起校園的環境永續策略,近年學校積極導入智慧管理與綠能設計,從污水回收到校園照明、從安全監控到植栽更換,都以「環境共好」為目標,讓永續成為校園日常。例如:校本部設有多座污水處理設施,能將污水回收再利用,用於校園澆灌或景觀池維護。「那些水處理過後其實很乾淨、養分也足夠,澆花最合適。」為降低高昂電費,數年前學校就陸續全面汰換LED燈具,導入智慧照明系統,依人流自動調整燈光,兼顧節能與使用效率。
在校園安全與管理面,逢甲正邁向「無圍籬校園」,以物聯網技術整合門禁與監視系統,讓安全管理從「校區」轉向「建築本體」。學校也積極檢測老舊樹木,移除中空或病弱樹種,並重新植栽更適合環境的樹木,打造安全舒適的綠蔭環境。共善樓也同步導入綠建築與智慧建築標準,運用BIM建築模型模擬空調與能耗管理。「我們希望逢甲不只是綠校園的示範,更要成為環境永續與智慧治理的實踐場域。」


校園中的智慧安全、節能照明裝置。


逢甲大學資源回收場優化後的面貌。

新建築、新挑戰 一場新的轉型學習

逢甲大學近年積極推動校園環境永續與智慧管理,最新落成的共善樓,不僅正申請綠建築認證,也成為校園智慧物業管理的新試驗場。
新建築往往伴隨新的問題,要用新的方法來處理與維護,但同時也帶來新的學習與契機,更是逢甲大學團隊與師生都能一起成長的機會。他指出,以共善樓為例,樓層高度不一,空調控溫便成為挑戰,團隊正思考如何在節能與舒適之間取得平衡。
此外,也正嘗試導入植栽與智慧維護概念,從屋頂綠化到校園草地維護,尋求兼顧生態與管理的新解方。「像屋頂植栽與雜草管理,我們希望不只是解決問題,而是創造一個新的生態思維,也許還能發展成師生共同的創新專案。」共善樓的啟用,不只是空間的更新,更象徵逢甲在永續校園與智慧管理上的一次全面升級。


校園環境需要許多人力進行維護。


遇見逢甲活動,學生透過專題研究分享綠色保險實踐永續水資源議題。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逢甲大豐收  6專利2未來科技外加1金1銀1銅佳績

熱門標籤